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蒙太奇理论发展概述.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蒙太奇理论发展概述

蒙太奇理论概述 基本概念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不同的地方意思不一样: 在法国,montage一词有几个意思,最早本是建筑术语——脚手架,而后又引申为结构、 组装、安装的意思,在美术里被引申为辑绘(就是一堆照片或者画拼贴到一起组成画面,比如这张照片 后用在电影中表示剪辑;? 1920年代的苏联电影制作者发现的『蒙太奇』理论是:把两个镜头剪辑到一起可以产生出第三种含义; 在好莱坞电影中,一个『蒙太奇段落』指的是:将不连续的短镜头组接以压缩一段时空或信息,一般情况下是一系列镜头配上音乐 蒙太奇的由来 起初,电影就是打开摄影机一直拍,最早胶片复制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甚至都是拍一部卖一部——每当有人看到《火车进站》之后,向卢米埃尔兄弟求购一部《火车进站》或《工厂大门》时,哥俩就会扛起摄影机装上胶片出去再拍一部。当然,不管是卢米埃尔兄弟的公开放映,还是爱迪生的单人观看,这时的电影看上去似乎只是个小玩意儿,很多电影也都仅仅是拍摄下一段演员表演,而且还一定要从头到脚拍全身,跟戏剧小品没啥区别。爱迪生自己也没太上心,可雇来为他拍短片的助手埃德温·波特(Edwin Staton Porter)倒是上了心。 电工出身的波特先生开始研究电影,进行电影剪辑的实验。众所周知,他在《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1903 )这支6分钟短片中最早实验了如溶化、特写等等现代仍在使用的电影技巧。最重要的是在这部片子中他第一次将不同空间的两段画面拼接在一起完成叙事,前一个救火车的镜头后一个就是一个妇女在着火房间(布景)内的镜头,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打破戏剧的框架,真正用电影来叙事。同年,波特又趁热打铁,制作出《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电影叙事技巧。 这部11分钟的电影现在看来有些粗陋,这种一场一镜的简单拍摄方法也让咱们觉得幼稚得可笑,但在当时,这部电影无疑非常先锋。波特在上一部片子中简单尝试的技巧在这里被放大,空间不再是室内室外那么简单,是包括车站电报房,火车车厢内,舞厅,在铁道边水塔旁的外景,火车上方,轨道上的外景,以及树林中等一系列复杂的空间。但是,当第一个镜头中,劫匪从电报房(布景)推门出去,在第二个镜头中水塔旁出现的时候,观众们认为他们从那出来直接到了这。或者他们在前一个镜头里爬上车厢,在后一个镜头中进入行李车厢(布景),观众也认为他们是在同一辆火车上。前一个镜头是劫匪抢钱,后一个镜头就是电报员爬起来报警,观众相信这就是『与此同时』。 通过这两部片子,波特发现两条惊人规律: 银幕上居然并不需要显示出从头到脚整个人的全身画面! 拼接在一起的两个镜头可以在观众的脑子里创造出上下文关系! 别笑,这简单的两条,提供了所有非线性电影电视录像叙事作品存在的可能性——可以把那些在完全不同地点,相隔一段时间拍摄的镜头组合成为一个叙事整体。 顺便提一句,除此之外,电影先驱波特先生还探索了有声片、彩色片、宽银幕电影,并且在1915年拍摄了第一部3D立体电影(你没看错,3D电影已经有近100年历史了)。 波特成功之后,人们看到叙事电影有巨大商业潜力,无数资本涌入这个行业。波特电影中一个小演员也走到摄影机后,剪辑台前,最终把波特的技巧发展成好莱坞电影常用的连续性剪辑(Continuity Editing),这位瘦高个的肯德基青年,名叫 格里菲斯 (D W Griffith)。 1907年,文学青年格里菲斯与他的妻子一起来到纽约的爱迪生公司总部,准备将他写的一部电影剧本卖给这家公司。接待他的正是当时已经大名鼎鼎的爱德温·波特。有趣的是,波特看了剧本以后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拒绝的理由是格里菲斯的剧本场景太多,而这正是格里菲斯和波特两人对电影表现手法上的根本区别。当然波特先生也够仗义,让他在爱迪生公司做了一 段时间的配角演员。也许跟波特理念不同,不久之后格里菲斯就以演员身份加入爱迪生公司的死对头——Biograph电影公司。当时,正值Biograph公司的潦倒时期,电影票房不佳,欠了一屁股债,屋漏偏逢连夜雨,公司的老导演Wallace McCutcheon又在这时卧病在床。内外交困之际,公司就决定让这个位爱读狄更斯,写过几个剧本的演员格里菲斯拿起导筒试试。公司承诺:如果不成功,还可以回去当演员。公司老总没想到,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格里菲斯的一生,也改变了电影史。格里菲斯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拍摄了400多部短片。如此高强度的实战训练,让一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