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要求和考核方法 1.平时成绩 30%=6次随堂测验 2.期末考试 70% 为什么学结构抗震? 1.地震是自然现象 强震发生,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世界地震灾害 1.日本神户地震 世界地震灾害 日本神户大地震对土木工程结构的破坏 日本神户大地震对土木工程结构的破坏 日本神户大地震对土木工程结构的破坏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绪论 建筑抗震设计概念 场地与地基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多层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单层厂房抗震设计 多层钢结构抗震设计 非结构构建 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初步 第一章 绪 论 1.1 地震与地震动 1.2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1.3 地震灾害概说 1.4 工程抗震设防 1.5 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1.1地震与地震动 地震分类: 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成因 地震形成的局部机制: 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 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 二、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纵波>横波>面波 三、地震动 §1.2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一、地震震级 二、地震烈度 §1.3地震灾害概说 一、我国的地震情况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构造系的交汇区域 *喷水冒砂 2)、建筑物的破坏 2).火灾 §1.4工程抗震设防 一、抗震设防的目的和要求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五、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 §1.5 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与要求: 一、注意场地选择 二、把握建筑体型 思考题 三、利用结构延性 四、设置多道防线 五、注意非结构构件 第一章 结束! 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丁类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度的要求 丙类 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当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乙类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甲类 抗 震 措 施 较小乙类建筑:工矿企业的变电所、空压站以及城市供水水源的泵房等。 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指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 抗震设防措施 抗震措施:除结构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一般不须计算,而是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地震作用 一般情况下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丁类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丙类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乙类 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甲类 地 震 作 用 在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 构造措施——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 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定义: 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称为概念设计。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 : 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 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地震区 宜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在危险地段进行工程建设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危险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散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及半填半挖地基)等 不利地段 稳定基岩、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有利地段 地质、地形、地貌 地段类别 当确实需要在不利地段或危险地段建筑工程时,应遵循建筑抗震设计的有关要求进行详细的场地评价,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 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 结构对称—有利于减轻结构的地震扭转效应 形状规则—在地震时应力集中现象较少,有利于抗震 平面内使结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 心相一致,避免扭转效应 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高度方向均匀变化,避免薄弱层, 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