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3课次式教学PPTL1醉翁亭记.ppt.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文3课次式教学PPTL1醉翁亭记.ppt

圖片出處: /node/20187 圖片出處: /node/20187 《廣雅釋詁》:「脩,長也。」故與其字「永叔」之「永」相應。 醉翁:〈贈沉遵〉詩中云:「我年四十猶彊力,自號醉翁聊戲客。」 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諡號文忠:歐陽脩與蘇軾兩人諡號相同,皆為文忠。諡法「道德博聞曰文,廉方公正曰忠」,正見二人之品格學問。 資料來源:《歐陽文忠公遺跡與祠祀 》文史哲出版 四歲喪父:父歐陽觀,卒於泰州任上;因家境貧寒,母親以荻畫地,教其讀書識字。 二十四歲中進士:結識著名文士錢惟演、尹洙、梅堯臣等人,以詩文相唱和而名冠天下。 二十八歲:景祐元年任館閣校勘,參與編輯《崇文總目》,得以博覽府庫秘藏,學問益加精進。 二次貶官:第一次:景祐三年(三十歲),因支持范仲淹新政得罪呂夷簡,貶饒州。第二次:慶曆五年(三十九歲),作〈朋黨論〉為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辯護。被誣為朋黨,謫滁州刺史。 四十歲:慶曆六年作〈醉翁亭記〉。 後又調知揚州、徙潁州。其後復獲重用,任翰林學士,奉命纂修史書。後任官至樞密副使及參知政事(副宰相)。 晚年政治上趨向保守,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掛冠而去。 宋初「西崑體」盛行,西崑體特徵好用冷僻典故,重視駢儷,最後演變成文字遊戲。 古文運動領袖:歐陽脩革新詩文,掃除西崑體的流弊,為宋代古文運動領袖 古文成為正宗:主張「道是內容,文是形式」。 提拔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等人,完成古文運動。 散文雖學韓愈,風格實不相同:「韓滔滔雄辯,歐娓娓而談;韓沈著痛快,歐委婉含蓄。」 散文作品五百餘篇,各體兼備,政論、史論、記事、抒情和筆記文等。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宗法韓愈,但更明白流暢、平易樸實,能深入淺出,形成自然清新、抒情委婉、說理透闢、章法結構曲折變化又嚴密的獨特風格。 變唐「律體」為「散體」,於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形象且生動,使人彷彿可聞。 議論文:內容分為三類: 一、政論文:揭露時弊、闡明政治主張,如〈朋黨論〉、〈縱囚論〉等。 二、史論文:說古論今,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如〈五代史伶官傳序〉、〈五代史宦者傳論〉等。 三、文學理論:闡述文學主張,鼓吹詩文革新,如〈答吳充秀才書〉、〈與樂秀才書〉、〈梅聖俞詩集序〉等。 記敘文:歐陽脩山水遊記的「記」類文體是相當傑出的。如〈豐樂亭記〉及〈醉翁亭記〉。 碑祭文:墓誌銘、神道碑、墓表之類。主張「不虛美,不溢惡」,要求「事信言文」;主張「記大而略小」、「文簡而意深」,反對不辨真偽,不分主次的一味鋪敘。 圖片來源:/p層遞法 ―指出醉翁亭位置最大範圍 → 次大範圍 → 再次範圍 →較小範圍 圖片來源: .tw/Anhui_Scenery/Anhui_Attractions/Attractions.aspx?cid=63id=3099t=1sid=3105 圖片來源:/travelogue/33097gl.html 圖片來源: .tw/Anhui_Scenery/Anhui_Attractions/Attractions.aspx?cid=63id=3099t=1sid=3105 朝:當太陽出來後,林間霧氣消散。暮:黃昏時雲霧聚合,山間變得昏暗。 春:野花盛放,幽香陣陣。夏:枝葉茂盛,綠蔭濃密。秋: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河水乾涸,水落石出。 圖片來源:/gate/big5//3601/2005/08/24/109@672189.htm 宴罷情景:夕陽下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賓客從,禽鳥因遊人離去而快樂。 抒發情懷:禽鳥知棲息山林的樂趣,不知遊人之樂。遊人知跟隨太守遊玩而樂,不知太守樂在何處。 ※歐陽脩最大的快樂是看見眾人快樂,看見滁州百姓生活安定,能「與民同樂」便是自己最大的欣慰。 層遞 「然而禽鳥之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對偶 峰迴路轉 借代「傴僂」,借代老人。「提攜」,借代孩童。「絲竹」,借代音樂。 轉品「名」之者誰,名詞做動詞用。 圖片出處: http://www.stnn.cc/wine/200901/961919.html 答:先以「環滁皆山也」概括滁州四周之山勢,然後逐步縮小視野,由「環滁皆山」的遠景、全景,再將鏡頭移到「西南諸峰」;接著再由「西南諸峰」移到「瑯琊」。然後鏡頭的移轉稍見舒緩,著墨也轉趨細緻:寫山行六、七里,寫水聲,寫瀉出於兩峰之間的「釀泉」──如此層層遞進,最後「峰回路轉」,鏡頭聚焦於「翼然」臨於泉上的「醉翁亭」,至此,命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