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pdf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 吴 承 学 唐代文学研究中对判文的研究几乎是空 白①。究其原因,大概因为学术界对于古代文 体本身的研究就比较少,判文本身也不是一种纯文学性的文体。不过从更为开阔的研究角 度看,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体,尤其在唐代 ,判文是兼应用性与文学性于一身的特殊文 体,颇受朝廷、士人与民间社会重视,它不但对唐代文学风气、士人生活产生一定影响,而 且在文体 内部对于后代的叙事文学形式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判辞研究具有特殊的文化与 文学意义。 ‘ 一 、 判与唐代的选士制度和文化风气 判文盛行于唐代,其文体的形成应该有一个历史过程。判文起于诉讼之事,有所讼必 有所判,然最早判案不一定形诸文字,形式上可以 “片言折狱”,简单明了。只有当判案要求 以格式化、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形式对事情处理情况予以准确记录时,具有文体意义的判文 才真正形成。但是我们很难准确无误地确定判文文体形成的时代。吴讷 《文体明辨序说》: “古者折狱,以五声听讼,致之于刑而已。秦人以吏为师,专尚刑法。汉承其后,虽儒吏并进, 然断狱必贵引经,尚有近于先王议制及 《春秋》诛意之微 旨,其后乃有判词 。唐制选士,判居 其一,则其用弥重矣。”他从先秦的折狱开始追溯判的起源,这是很正确的。但 “其后乃有判 词”一语非常模糊,未能断定判词究竟始于何时。汉代判辞已经出现,如董仲舒的 “春秋决 狱”,不过尚未有明确的判文文体体制。由于文献所限,我们不敢妄断判文产生的确切年 代,但还是可以说,至少在六朝的中后期判文已经出现了。可惜唐代以前的判文留存不多, 《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仅收录三道。分别是 《全后魏文》卷五十五封君义的 《判窦瑗表改 麟趾制母杀父条》、《全隋文》卷二十高构 《武乡儿姓判》、卷二十五柳或 《高颊子应国公弘德 申牒请戟判》。现以封君义的 《判窦瑗表改麟趾制母杀父条》为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生我劳悴,续莫大焉。子于父母,同气异息。终天靡报,在 情一也。今忽欲论其尊卑,辨其优劣,推心未忍,访古无据。母杀其父,子复告母。母 由告死,便是子杀。天下未有无母之国,不知其子将欲何之。案 《春秋》“庄公元年”不 称即位,文姜出故。服虔注云,文姜通兄齐襄,与杀公而不反,父杀母出,隐痛深讳。期 而中练,思慕少杀。念至于母,故经书三月夫人逊于齐,既有念母深讳之文,明无雠疾 告列之理。且圣人设法,所 以防淫禁暴,极言善恶。使知而避之,若临事议刑,则陷罪 ① 相比而言,海内外史学界对于判的研究较为重视。参考向群 《唐判论略》,《华学》杂志第2期,中 山大学出版社 1996年 12月。 文学遗产 ·一九九九年第六期 多矣。恶之甚者,杀父害君。著之律令,百王罔革。此制何嫌,独求削去。既于法无违, 于事非害,宣布有年,谓不宜改。 从这道判来看,主要还是以儒家礼法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在语言形态上虽多四言之 句,略讲文采,但语言总体还是比较朴素的,其它两道就更是质木无文了。唐前判文现存极 少,仅从这些判文来看,在语言上与唐代的拟判讲究骈化文采的倾向差异较大,但与真正 案判的差异并不明显。总之,唐前判文与唐判的差异主要在于与拟判的比较。唐代之前, 判文应该早 已成定体并且已经受到上层社会重视 ,判文的写作也成为衡量士人才华的一 个重要方面。《隋书》卷六十六 《高构传》说高构善于断案,所以隋高祖非常敬重他,曾对他 说:“我闻尚书郎上应列宿,观卿才识,方知古人之言信矣……我读卿判数遍,词理惬当,意 所不能及。”这大概是现存文献中较早评论判文的记载 。从隋高祖对于高构的赞语来看,隋 代人已经开始看重判文写作的才能。 唐代判文之所以兴盛,与唐代科举制度有直接关系,唐代 由礼部主持科举考试,及第 者才具有作官的资格 。吏部则负责委派官职,唐代的士子及第后,要经过吏部考试即省试 后才能授官。吏部考查的主要内容是所谓 “身”、“言”、“书”、“判”,唐人杜佑谈到唐代铨选 制度时说: 其择人有四事:一曰身,取其体貌丰伟;二日言,取其词论辨正;三E7书,取其楷法 道美;四曰判,取其文理优长。四事 皆可取,则先乎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 凡选,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询其便利,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