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港大湾出土商代牙璋串饰初论-CUHK
Copyrighted Material
香港大灣出土商代牙璋串飾初論
鄧聰(香港中文大學)
南丫島是香港島與大嶼山島間面積 15 平方公里的小島。大灣遺址位於南丫
島西岸自西北往東南走向的沙堤上。1990 年 11 月1 日至12 月16 日香港中文大
學與廣州中山大學聯合發掘大灣沙堤遺址,其中以IV 區出土遺物、遺迹較豐富,
共揭露出 10 座墓葬。本文嘗試就人的管見,簡略介紹其中六號墓(M6 )串飾、
牙璋出土狀況、形制、年代及其源流,以就正於方家。
一 大灣六號墓串飾、牙璋出土狀況
大灣遺址地層基本層序可分為五層。本文所討論M6 發現第三層。M6 位於
區於IV 區G15 探方,東西向,墓坑西南邊沿為灰坑打破。1990 年 12 月4 日,
由筆者按土色細微的差異,先分別出墓坑範圍,再由參予發掘的人員共同討論確
定後,由中山大學馮永驅負責發掘。發掘後M6 墓坑呈長方形,長2.02 、寬0.9
米。因估計串飾及牙璋均已及於墓底,不宜再深掘,墓坑殘存深僅3 厘米。
M6 出土的串飾1 組共 18 件,連同牙璋共 19 件遺物,均集中於M6 墓坑西
南偏中部位居要(圖一)。我們根據串飾與牙璋的形狀、穿孔、位置、排列、疊
壓等相互關係,嘗試復原串飾本來串綴的面貌及與牙璋的關係。
圖一是M6 串飾與牙璋出土時平面的實測圖。從串飾與牙璋出土狀況估計,
本組遺物基本上保持原位置。然而,考古學上所謂原位置只能是相對的。從M6
出土遺物的空間關係分析,我們不能不充分考慮沙質土壤比較鬆散易於移動的特
性。原則上,我們認為在同樣的搬運力量下,遺物的體積大小、重量與可能被搬
運的距離成反比。根據這個原則,圖一出土的遺物情況,可以劃分三個分布圈。
第一組:最外圈以 1 、3 號管珠至牙璋柄部約 12 厘米距離作半徑,兩者分別重
0.222 克和0.328 克,埋藏深度比牙璋水平深6 厘米。漂移最遠外,更下沉移動6
厘米。可知 1 、3 號管珠除水平漂移最遠外,更下沉移動6 厘米以上。第二組由
4 、5 、6 、18 號管、管珠、12 號璧形飾等遺物組成,重量在0.872 至5 克之間。
第二組飾物隔離牙璋本體約5 厘米,埋藏深度基本與牙璋本體水平相近或稍深。
第一、二組的飾物明顯地有若干的移動,均非保持原來的位置。第三組飾物以牙
璋為中心,與 15 、11 、7 號璧形飾,13 、14 號三角墜,8 、9 號管遺物疊壓或相
鄰組合形成。牙璋上下兩節各重38 克、65 克,7 號璧形飾重 19 克,11 、15 號
璧形飾均重6 克,9 、8 號管各重7 克、6 克。第三組的遺物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
牙璋的下節,出土狀況四平八穩,又是其中最重、體積最大的一件。我們可以將
1
Copyrighted Material
牙璋下節作為不動的重心。牙璋上節疊壓在 11 號璧形飾上,從牙璋原折斷面修
復孔接合關係推測,牙璋上節向東南移動約2 厘米。根據此組遺物出土狀態觀
察,8 、9 、10 、11 號遺物有由上而下順序疊壓關係,13 、14 、15 、16 號遺物亦
由上而下順序疊壓關係,13 與 14 、8 與9 同類器物有對孔並列關係。如將牙璋
上節西北移2 厘米,則牙璋上節的尖端,原來疊壓在7 號璧形飾之上,7 、11 號
璧形飾並列也是沒有問題的。按左右對稱原則及飾物的大小風格,7 號璧形飾為
串飾的重心,左右置11 、15 號璧形飾。15 號璧形飾出土之際是疊壓於牙璋的上
面。13 、14 號三角墜與 15 號璧形飾相疊壓,應排列於 11 、15 號璧形飾兩旁。8 、
9 號管相連出土,應是左右並列。按其他商代遺址出土的管、管珠排列,亦有下
重上輕順序的串法。M6 出土六對大小不同管、管珠可按序排列。至於12 號璧
形飾與 11 、15 、7 號同類器物的大小、風格均有明顯不同,參考北京大學山西省
1
曲沃縣曲村鎮第6214 號墓出土的頸飾,同樣以璧形飾置於串飾最上端 。根據以
上的討論,結合M6 串飾、牙璋間疊壓、並列、復合等關係和墓坑的位置,再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