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疾病的内窥镜诊断—培训课件.ppt

大肠疾病的内窥镜诊断—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镜下癌变腺瘤的特点: 多无蒂或宽广的短蒂。 体积多较大,形态不规则。 顶端溃疡或糜烂,表面明显不 平, 或扁平腺瘤中心浅凹,充血,质脆或硬,易出血。 内镜下准确的活检或高频电全瘤切除是确诊的关键。 M,66y。距肛缘约15cm见1枚大小约为2x3cm粗蒂分叶状息肉,色红,表面粗糙。内镜下分次全瘤切除病变。 病理为:腺瘤样息肉,局部癌变(原位癌)。 M,72y。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局部癌变。 术后9天 病理为:粘膜慢性炎症及少许坏死 术后3年,白色斑痕 男,69岁。乙状结肠见1.2x1.0cm无蒂广基息肉,色红,表面糜烂。全瘤切除后病理:腺瘤性息肉,局部早期癌变。 男,58岁。距肛缘约10cm直肠见一无蒂不规则息肉,大小为2.0x1.0cm,色红,质脆。分次切除病理:直肠息肉癌变。 外科手术病理:直肠粘膜部分缺损,缺损下呈慢性炎症,肉芽组织增生,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若有条件对50岁以上的人进行结肠镜普查为宜。 当发现腺瘤时,尽可能内镜下切除(钳取、热活检、电切或微波、激光等方法)或外科手术切除。 第一次发现腺瘤并予以处理后,通常劝告半年至1年复查结肠镜。若无新的腺瘤发生,以后应用结肠镜追踪的时间可延长为2年一次。 腺瘤处理原则: (2)腺瘤病 家族性腺瘤病 患者的大肠有100个以上甚至数千个腺瘤,有严重的恶变倾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其大肠内腺瘤的形成一般在20岁左右,30岁以前。 内镜下分度: 重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多于300枚; 中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为100枚左右; 轻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为30枚左右。 内镜下分型: 密生型:腺瘤总数多于1000枚; 非密生型:腺瘤总数小于1000枚。 家族性腺瘤病癌变率高。诊断本病后如不进行治疗,最少5年,最长20-35年,癌变终将发生。癌变的高峰年龄是40岁左右,有人统计至40岁已有80%的患者发生癌变。 大肠腺瘤病的处理原则 一般主张家族成员自13岁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阴性者以后每2~3年复查一次,直至30岁方可除外。若为阳性,诊断确定后一般建议做全结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同时应对胃、十二指肠进行内镜检查,尤其是十二指肠乳头附近,发现腺瘤即内镜下切除,并需每2~3年复查一次。 普-杰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 普-杰综合征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粘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 色素斑常沉着于口唇、颊粘膜、口周皮肤、手脚掌面的皮肤,为黑褐色。 胃肠道息肉分布于全胃肠道,以空肠最常见,其次是回肠和结肠,直肠少见,散在分布。 息肉发现年龄较色素斑晚,一般20岁左右。 五.错构瘤性息肉 结肠镜下Peutz-Jeghers息肉的特点是散在多发常见,少数单发,在一个视野里很少见数枚息肉。息肉的大小差异明显,小的数毫米,大的数厘米。多有蒂或亚蒂,且蒂较粗,蒂内有肌肉成分,因此蒂可竖起,少数无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小叶问有深凹的裂沟。质地中等偏软,色泽与周围粘膜相同。 一般认为此类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但有少数可发生癌变。癌变发生于异型增生的腺体。有人认为异型的腺体即为腺瘤,癌变发生于所合并的腺瘤成分。 Peutz-Jeghers综合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但有的家族成员中只有胃肠道息肉而无皮肤粘膜黑斑,或只有皮肤粘膜黑斑而无胃肠道息肉,这是不完全遗传的结果。 本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本病生存情况明显低于一般人群。除死于出血、梗阻等并发症外,30岁以后还可死于伴发的不同部位恶性肿瘤(比一般人群高9倍)。 炎症后和炎症性息肉及息肉病 此类息肉也称为假息肉,继发于大肠各种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的损伤使肠粘膜发生溃疡,上皮破坏,继之上皮再生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的岛状粘膜构成息肉。 内镜所见此类息肉一般无蒂,形态多为丘状或不规则形,多似绿豆、黄豆,有些呈树枝状、蠕虫样、高柱状或索条状,有些呈粘膜桥状。 息肉表面光滑,色与周围粘膜相同,质软。 炎症性息肉属非肿瘤性息肉,很少恶变。 炎症性息肉病由多发的息肉构成,需与腺瘤病加以鉴别。前者分布于炎症受累的肠段,较散在,少数密集。内镜一下活检可明确诊断。 李川友,男,66岁 距肛缘约15cm见1枚大小约为2x3cm粗蒂分叶状息肉,色红,表面粗糙。 分次全瘤切除病变,病理为:腺瘤样息肉,局部癌变(原位癌)。病理号:168055 林天文,男,69岁 乙状结肠见1.2x1.0cm无蒂广基息肉,色红,表面糜烂。 全瘤切除后病理:腺瘤性息肉,局部早期癌变。(184549) 9天后复查病理为:粘膜慢性炎症及少许坏死(184922) 宫志忠,男,58岁 距肛缘约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