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部分塑性力学2015年11月25日概要
第二种路径:(Q,P)由(0,0)作 单调的比例如载而达到( ) 第二种路径 (图13(a)中的路径②) 由于加载时始终有关系 式,故将其代入(35)式可得初始弹性阶段的解为: , ——表明随着P的增长,第1杆最先达到屈服。 当 各杆的应力 此时O点的位移值为 如继续加载,则第1杆进入屈服阶段, 即 由 和(13)式的增量形式 ——表明第2杆继续受拉,第3杆继续受压。 各杆的应力由(41)式和(43)式计算 当 三杆同时进入塑性状态,即 利用(43)式 和(14)式的增量形式 便可求出对应于 时的位移增量: 最终位移则是上式和(42)式的叠加: 结论: 可知在两种加载路径下虽然可得到相同的应力值,但各杆的应变和O点最终位移值却是不同的。 §1.10极限载荷曲线(面) 一、概念 两个不等式同时取等号时,(P,Q)的 值将处于虚线六边形的顶点。 1、塑性极限载荷 此时结构变为一个能产生塑性流动的机构而丧失了进一步 承载的能力。相应的载荷就是塑性极限载荷。 2、极限载荷曲线 随着γ*的改变,这个极限载荷在(Q,P)平面上的轨迹将形成一条曲线,称为极限载荷曲线(在多维载荷空间中则称为极限载荷曲面)。 特点:与弹性极限曲线不同,极限载荷曲线是 结构的固有属性,它不依赖于加载历史。 作法: 1、求得(Q,P)平面在第一象限内的极限载荷曲线; 2、根据Q和P的四种组合和拉、压屈服应力相等的假设, 由对称性条件来获得整个平面上的饿极限载荷曲线。 (Q,P)平面在第一象限内的极限载荷曲线可由以下方法求得: 设加载是按比例 增至极限载荷的 很大时,第1杆和第2杆先达到拉伸屈服 故由(13)式 得 其中 这对应于图a中的线段FG。 1、 2、当 很小时,第1杆达到拉伸屈服而第3杆达到压缩屈服: 故由(13)式 得 其中 这对应于图a中的线段GH ——此时三杆同时进入屈服状态 二、极限载荷曲线的性质 (1)极限载荷曲线(面)是唯一的,它与加载路 径无关。 (2)极限载荷曲线(面)是外凸的。 (3)在极限载荷曲线(面)上,与外载荷相对应 的位移增量的方向指向该曲线(面)的外法 向。 §1.11* 安定问题 安定状态 : 结构始终呈弹性响应 结构在经过有限次塑性变形而达到一定的残余应力状态后,外载荷的继续作用将使该结构在此残余应力之上仍 然作弹性响应 不安定: 结构中的某些部位总是交替地产生异号的塑性变化, 从而导致结构的塑性循环(或称低周疲劳)破坏; 结构中的某些部位总要产生同号的塑性变形,经过 多次重复导致结构的塑性累积破坏。 * * * * A点位移Δ分析 P小于或等于Pe时, 当Pe PPl时, P=Pl时 当PPe时,三杆处于弹性状态,结构的刚度比较大; 当PePPl时,杆2屈服,丧失进一步承载力,但杆1和3仍处于弹性状态,A点位移由1、3杆的变形控制,故杆2的塑性变形不能任意增长,这种状态称为约束塑性变形。该阶段与载荷P的关系仍是线性的,但刚度有所降低; 当P=Pl时,结构屈服,失去抵抗变形能力,即使载荷不再增加位移也会不断增加。 卸载: 杆1,2和3均发生弹性变形。设卸载量为 杆中应力 结点位移 Pe Pl 完全卸载时,可得到残余应力: 可见,残余变形并不一定等于塑性应变 完全卸载时残余应变: ? 0 由于 水平加载 平衡方程 几何协调 物理方程 水平加载 A B C D Q 当 杆1和3进入塑性变形状态 由于杆2始终不受力,此时继续加载,变形无限制。故 不同加载路径的影响 路径1: 路径2: 加竖向载荷至极限状态,保持竖向位移不变,再加水平载荷至极限状态 水平载荷和竖向载荷成比例加载至极限状态 A B C D P A B C D A 加载步1 加载步2 A B C D F 路径1:中间态由前述分析,知 对加载步2,如果可实现,则必然存在竖向卸载。设此过程中竖向载荷增量为 ,水平载荷增量为 ,相应地各杆应变增量为 ,应力增量为 平衡方程: 几何关系: 在加载步2过程中,A点竖向位移不变,则 而 ,这说明在此过程中,杆1和2仍处于塑性状态,只有杆3卸载, 所以 当 ,杆3进入反向屈服, 最终态为 路径2 平衡方程 几何方程 弹性分析:物理方程(见前述) 可以看出,杆1中应力的绝对值最大,故先进入塑性变形状态 杆1刚进入塑性状态时各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