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错觉实验研究报告.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忆错觉实验研究报告

记忆错觉实验研究报告 专业年级:应心12 报 告 人:李佳煜 组 别:第六组 组 员:万继鹏 周倩 陈茜茜 实 验时间:2014年5月28日 延安大学在校本科生16名,其中男生8名、生8名,年龄在17~23岁,视力或矫正视正常,无色盲色弱。 2、2 仪器和材料 投影设备,A4纸,笔若干个。 采用汉字词为材料,共18个词表。每个词表包含一个不呈现的关键诱饵和12个与之相关联的词。关联词按照与关键诱饵的联系 表1 平均正确再认率、虚假再认率、错误再认率及相应百分比(标准差) 个数 百分比 正确再认 虚假再认 错误再认 正确再认 虚假再认 错误再认 平均值 20.22 4.81 8.20 62.79 47.76 20.20 5.83 1.42 5.67 18.53 17.38 14.56 图1 正确再认率、虚假再认率、错误再认率分布的条形图 对三组百分比进行重复测量方差检验,结果显示:单词的主效应显著:F(2,30)=34.654,P<0.01。两两事后分析表明,三种百分比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如表2 表2 正确、虚假及错误再认百分比两两事后分析 虚假再认 错误再认 正确再认 MD=0.152 MD=0.429 P=0.013 P<0.01 虚假再认 MD=0.277 P<0.01 4、1 从表1和图1中看出,学过的词被判断为“学过”的比例最高。学过的词的关键诱饵被判断为“学过”的比例也较高,将近50%,接近正确再认率。没学过的词被错误的判断为“学过”的比例很低,只有20%。 4、2 重复测量方差检验和两两事后检验也表明:关键诱饵的虚假在再认率显著高于未学过的词的错误再认率。也就是说,学过词的关键诱饵引发了虚假回忆。 * * 摘要 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用DRM范式引发被试关联性记忆错觉。结果发现再认测验中被试对学习项目的正确再认率显著高于相应关键诱饵的虚假再认率和未学过词及其诱饵的错误再认率,对学过词的关键诱饵的虚假再认率显著高于对未学过词的错误再认率,并且更接近对学习项目的正确再认率。 关键词 关联性记忆错觉 DRM范式 关键诱饵 记忆错觉就是指人们对过去时间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关联效应是一种普遍的记忆错觉。它指的是,人们经理了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信息之后,他们易于将一些和呈现过的项目密切相关的但实际上并未呈现过的项目判断为是记得。 1 引言 Deese最先通过定量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现象,并称之为语词介入,但是他并未进一步考察这种“介入”现象,而且其实验程序也未明确禁止被试“猜测”因此他的研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Roediger和McDermot系统拓展了他的工作,发展出36个实验用的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又称为关键诱饵,和与它关联的15个学习项目组成。被试先学习词表,然后进行自由回忆再认。结果显示,再认中关键诱饵的虚报率显著高于无关的干扰项目,甚至接近学习项目的击中率。即被试通常会自由回忆或者再认出关键诱饵,甚至认为清晰的记得关键诱饵呈现时的各种细节特征。研究者们称这种以相关词的呈现引发虚假回忆率或虚假再认的实验方式为DRM范式。 目前认为,虚假回忆率会随着词表容量和学习与测验间隔时间的增大而增加,分组呈现比随即呈现印发更高的虚假回忆率,学习后立即测验比作一会算数、最后进行总测验所引发的虚假回忆率更高。此外,重复学习、警告提示、年龄因素和词表特征(如词的频率)都会影响关联效应,遗忘症病人比正常病人更难引发关联性记忆错觉。 本实验以汉字词为实验材料,用DRM范式引发被试关联性记忆错觉,预期再认中关键诱饵的虚假再认率显著高于没学过的词及其诱饵的错误再认率,甚至接近学习项目的正确再认率。 方法 2、1 被试 2 方法 2、2 仪器和材料 投影设备,A4纸,笔若干个。 采用汉字词为材料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