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同仇敌忾赴国难,陋屋茅舍育英才.PDF

二、同仇敌忾赴国难,陋屋茅舍育英才.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同仇敌忾赴国难,陋屋茅舍育英才

二、同仇敌忾赴国难,陋屋茅舍育英才 20 / 276 二、同仇敌忾赴国难,陋屋茅舍育英才 (1938-1945 )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 开始。 北京大学于当年8 月奉命迁校到长沙,与清华 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次年2 月 又迁到云南昆明。三校联合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 年11 月1 日开学上课。理学院与湘雅医学院合 作,借用该院设备,在临近的孤儿院和德涵女校的空地上建起临时化学实 验室。在长沙只上了一个学期的课。1938 年2 月中旬迁到昆明。师生分二 路进滇。一路取道香港和越南海防,经滇越铁路入滇;一路则组成湘黔滇 旅行团,徒步昆明。参加旅行团的教师有 11 名,学生 244 名,曾昭抡教 授和化学系学生唐敖庆、庞礼等参与其中,徒步3000 多华里,经过68 天 风餐露宿的艰辛跋涉才终抵昆明。 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全体教师于行军途中合影(右3 曾昭抡,蹲者为闻一多) 西南联大化学系主任由著名化学家、原南开大学教授杨石先担任。 1945 年9 月杨石先出国期间,由黄子卿教授代理。联大时期,合三校之师 21 / 276 资,集北方化学界之精英,力量更加雄厚。当时化学系教师有 42 名,其 中教授13 名,讲师4 名,助教25 名。教授都是国内一流的名师,北大的 有曾昭抡、孙承谔、刘云浦、钱思亮、朱汝华;清华的有张子高(曾抵达 昆明,后因家庭困难又返回北平,在辅仁大学和中国大学等私立大学任 教)、高崇熙、黄子卿、张大煜、苏国桢。1939 年张青莲也应聘来系;南 开的有杨石先、邱宗岳。 当时仪器、药品的匮乏 是教学中最突出的困难。 联大初期还想方设法从滇 缅公路输入一些,但因外 汇不足,只能补充极有限 的一些药品,后来就连最 常用的双氧水、盐酸、硝 酸等也难买到了,只好自己制备。新校舍茅屋内没有自来水管,没有煤气, 只能想办法自搞土设备或寻代用品,如在实验室旁搭起木架,上面放置木 桶,建起木水塔;用酒精灯代替煤气灯。后来酒精也买不起了,只好改用 木炭炉加热。分析实验缺少蒸馏水,只能让学生把井水煮沸并过滤后代替。 有机化学实验没有供冷凝的自来水,就用两个铁皮水槽,分别放置在实验 台上和台下,与冷凝器的出入口连通,不断将水槽的水上下倒腾保持水流 持续不断。精密天平只有五六台,做实验室时学生得排队等候…。1940 年 后,日寇空袭频繁,学校不得不把仅有的仪器疏散到乡下。实验课一度被 迫停开。 22 / 276 教师的科研工作更受到限制。当时唯有张青莲教授做重水研究,重水 和仪器都是他自己从德国带回来的,从 1939—1944 年,他先后在 《J.Am.Chem.Soc.》、《Z.Anorg.Allg.chem. 》、《Z.physik.chem. 》、《Science》 上发表关于重水研究的论文12 篇,其《重水研究论文集》曾获1943 年的 教育部学术审议会的自然科学二等奖。 左图:1933 年,张青莲先生在实验室 上图:张青莲先生在J.A.C.S.上发表的关于重水研 究的文章 抗战后期,教师生活十分困难,教师薪金一度按七成发给,再加货币 贬值,物价暴涨,联大师生在饥饿线上挣扎。可是化学系的师生,不畏艰 难困苦,不怕敌机轰炸,教师仍努力授课,学生仍认真学习,在艰苦岁月 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培育了人才。唐敖 23 / 276 庆、曹本熹、申泮文、何炳林、陈茹玉、张滂、邹承鲁、钮经义等后来被 选为院士,都是当年西南联大化学系的毕业生。 西南联大化学系李士谔的毕业证书 西南联大化学系1942 级毕业合影 24 / 276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