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后的体育文化生活之变研究.PDF

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后的体育文化生活之变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后的体育文化生活之变研究

第30卷第7期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月 V01.30 0FCHENGDUNORMAL JOURNAL UNIVERSITY Jlll.2014 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后的体育文化生活之变研究 刘进彬,何小军 (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四川康定626001)‘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后的体育文化生活进行整理、分析。主 要结论:牧民定居,体现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从分散到集中的变化,是推动藏区体育 文化发展的活性因子。研究藏区牧民定居后的体育文化生活,从封闭到开放、单一到多元一体、随意到规范、内到外, 宗教体育从神秘走向世俗之变,既是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也是牧民群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四川藏区;牧民定居;体育文化生活;变革 doi:10.3969/j.issn.2095—5“2.2014.07.083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5642(2014)07.0083.04 四川省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是在以前曾经实 农业有一些交流,如在牧区这样的地方,他们也可以 施过的人、草、畜“三配套”工程、“牧民新居”等基础 农牧兼顾;在气候最恶劣的时候回到一个比较固定 上进行的,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1其根本是让牧 的地方(俗称“冬窝子”);在之前也有牧民自发地零 民享受到现代文明。在省委、省政府的计划里,2009星定居(为生计转向经商、种植业、外出打工或其他 —2012年四年时间内,在29个藏牧区县(分布在甘原因)。从这种意义上,游牧文化本身就蕴涵定居 孜、阿坝和凉山三个自治州)规划建设1409个定居文化因子。 点,将使9.9万户48万未定居和仅有简易固定住所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我国社 牧民全部定居下来。怛1截止2012年,两州一县共建成会经济的转型以及牧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改善 定居点1243个。其中,甘孜州620个、阿坝州614个、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 木里县9个。建成定居房100574户。其中,甘孜州水平,成为牧区发展的焦点问题。¨1按照四川省藏 57916户、完成率101%;阿坝州42146户、完成率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要求,由政府主导规划的牧 102%;木里县512户、完成率100%。【31牧民定居以民大规模定居开始实施。通过政府统一规划设计、 后,在现代开放的文明中,其体育文化生活如何沿承 公共财政支持、牧民群众自建,分阶段推进藏区牧民 游牧传统?“现代”元素又如何博弈体育文化传统? 定居点建设。口-然而,定居之路是曲折的、坎坷的。 带着这些疑问,探访已经过上定居生活的牧民们,试 定居之初,由于过惯游牧生活的牧民对定居存有观 图揭开牧民体育文化生活的变革之路。 望、怀疑、迷惘、不自信等心理矛盾和实际定居后对 l藏区牧民的定居之路 未来生活的诸多顾虑,牧民定居经历了由政府宣传 游牧到定居的“跨越”并非一蹴而就。在四川 引导到自愿选择的过程。 藏区牧区,为适应自然生态这种条件,游牧民以游牧 2牧民定居是推动藏区体育文化发展的活性因子 的生产方式,依靠牲畜转化那些人们不能直接利用 牧民定居计划的全面实现,伴随生产、生活方式 的植物资源生存,并由此产生相应的社会结构、文 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适应、调整与协调等一系列 化、价值观念、族群认同和行为方式等,形成以“游” “再社会化”问题∞1,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的体育文 为核心要素的游牧文化体系。【4o然而,游牧也会跟 化传统在“一步跨千年”的现代文明定居生活中,将 。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