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 王兵 体育教育二班 201005034054 摘要: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基础、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产生了对体育,贴别是学校体育的显示需要和条件 关键词:学校体育 思想演变 发展新趋势。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以后,教会学校的数量才有了较大发展,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也逐渐增多。据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教会学校。 在掀起的洋务运动中,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除开设近代科学知识学科外,并设有体操课。如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入学,授以英国语言,翻译文法……推步、测量、驾驶诸学。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实际开设的体操课以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田径运动项目为主,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足球、爬桅、游泳、平台、木马、单杠、双杠及爬山等。一般由30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上课。1878年在上海开办的正蒙书院“自甲申年(1884年)始,添课英法文,旁及应对进退洒扫与夫练习武之术,有击球、投沙囊、投壶、习射、蹴鞠、超距、八段锦诸课,分日轮流演习。” 由于洋务运动的主要局限于与军事有关的学堂、少数新军和军事工业中,因而它未能对中国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深,终至激起戊戌之变。康有为、梁启操、严复等人,疾呼变法维新,救亡保种。严复在1895年1月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他大声疾呼:“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历考中西史传所垂,以至今世五洲五六十国之间,贫富强弱之异,莫不于此焉肇分。”此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之说,强国强种之议,风行海内。当时人们评论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社会风气是:“一曰人知危亡,不肯安于守旧……。二曰人慕欧风,多讲求于西学……。三曰人耻文弱,多想慕于武侠……。有志之士,乃汇集同志,聘请豪勇军帅,以研究体育之学。” 严复提出的通过发展力、智、德三育来达到自强保种、救亡图存为目的的尚力思想是在中国遭遇空前的民族危机之际,并且对西方和日本强大的历史原因进行思考之后的产物。它对本世纪初20年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体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康有为在《大同书》里系统提出了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方面的一系列设想,认为各级学校都要注意卫生、体育设备及环境布置。他于1891年在广州长兴里开办万木草堂,“其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梁启超也积极倡导“德、智、体三育”,认为“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他为8~12岁儿童拟的课程表中,把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内容分为十二段,下午开始的第七段是: “一点钟,复集,习体操,略依幼儿学操身之法,或一月或两月尽一课,由教师指导,操毕听其玩耍不禁”。他认为:“使教之有术,每日伏案一、’二时,所学抑已不少。自余假晷,或游苑园以观生物,或习体操以强筋骨,或演音乐以调神魂。何事非学,何学非用,其宏多矣。” 1901年,清廷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和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与新教育相伴而行的是军国民主义思潮的兴起。军国民教育思潮是流行于清末民初的一种“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质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体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的教育思想潮流。主要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已经提出要“寓兵于民”的主张。但首先使用“军国民主义”一词的是蔡锷,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发表了‘军国民篇’一文,提出要“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国人。此后,军国民主义思潮席卷朝野,人们普遍认为:养成尚武精神必须从体操人手,以增强国民体质。在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作为教育宗旨,提出“凡中小学堂各种教科书,必寓军国民主义,俾儿童熟见而习闻之……稍长者以兵式体操严整其纪律,以造成完全之人格”。辛亥革命后提出的教育宗旨中,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5个方面,体育也是军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体育课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军国民主义思潮影响下清末民初

文档评论(0)

pjho83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