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门石窟交通遗迹与佛教艺术的历史联系
《普門學報》第10 期 / 2002 年 7月 第 1 頁,共 13 頁
論文 / 龍門石窟交通遺跡與佛教藝術的歷史聯繫
ISSN :1609-476X
龍門石窟交通遺跡與佛教藝術的歷史聯繫
張乃翥
龍門石窟研究所
張成渝
北京大學地質系
張成岱
中國地質大學
提要:龍門石窟所在的伊闕峽谷,自三代以來即是中原王朝通往江漢流域的地理門戶。自太
和十二年(四八八)前後北魏士庶在伊闕峽谷中鐫刊佛教造像之日起,數量可觀的龍門石窟
碑刻題記又為我們研究中古以降的中原人文社會留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文化資料。在這數以
千計的石刻文獻中,涉及中古時代洛陽歷史交通的文物資料在在多有,從而為我們瞭解當時
的洛陽交通環境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歷史信息。本文通過對上述洞窟文獻資料的採擷編譯,著
重從歷史地理學角度揭示了洛陽地區──尤其是伊闕峽谷中──那些令人魂魄震撼的交通往
事,作者以歷史眼光關注這一地理問題的目地,是想通過對洛陽地區古代交通環境的解析,
闡明其與古代文化藝術相與推挽、共臻繁博的歷史辯證法則。作者認為,這一歷史辯證法則
的確認,對研究世界範圍內文化遺產的群落成因,必將有著行為發生學意義上的普遍指導價
值。
關鍵詞:伊闕峽谷 龍門石窟 交通環境 文化群落 信仰意識 行為發生學
一、龍門石窟的自然地理概況
龍門石窟所在的伊闕,是黃河支流伊水切斷秦嶺餘脈伏牛山北翼形成的一段天然的峽
谷。《水經注》曰:「伊水又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
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註 1]伊闕位於洛陽市南郊十三公里的龍門山北陲,其地理坐標當
東經一一二度二十七分五十四秒,北緯三十四度三十三分二十四秒。伊闕峽谷主體通道呈北
緯十度E的南北走向,其南北長約一二○○米,東西寬約一五○-二五○米,東山主峰海拔
普門學報社出版 地址: 84049台灣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普門學報社 電話: 07-6561921轉 1291 、1292 傳真: 07-6565774 E-mail :ugbj@fgs.org.tw
《普門學報》第10 期 / 2002 年 7月 第 2 頁,共 13 頁
論文 / 龍門石窟交通遺跡與佛教藝術的歷史聯繫
ISSN :1609-476X
三七一‧八米,西山主峰海拔三○七.六米,峽谷平均深度約一二○米,伊水兩岸有分別高
於河床十五-二十和四十-五十米的二級階地。伊闕峽谷的岩石系統,為寒武紀──奧陶紀
的石灰岩構造。其斷崖底層的水蝕台地,被歷代人民開闢為瀕臨河岸的交通孔道。自古迄今
的南來北往者,就以這溝通了黃河流域和江漢流域的交通要衝為依託,在龍門一帶演出了一
幕幕令人訴說不盡的人文故事。
二、伊闕內外的早期歷史事跡
自大禹疏浚伊闕水道之肇始,作為秦嶺東段一處具有戰略意義的通衢地帶,伊水沿線曾
經發生了一系列與環境地理有關的歷史事件。且看《水經注》「伊水」條的連篇記載:
伊水出南陽魯陽縣西蔓渠山。……又東北過陸渾縣南,……伊水歷崖口,山峽也。翼
崖深高,壁立若闕,崖上有塢,伊水逕其下,歷峽北流,即古三塗山也。……《周書》:
武王問太公曰:「吾將因有夏之居,南望過於三塗,北瞻望於有河。」《春秋》:昭
公四年 (西元前五三八)司馬侯曰:「四嶽、三塗、陽城、太室、荊山、中南,九州之
險也。」……《春秋》﹕晉伐陸渾,請有事於 三塗。……魯僖公二十二年,秦、晉遷
陸渾之戎於伊川,故縣氏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