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著译者言
“游于艺”与“心与道合” 余英时
《张充和诗书画选》即将问世,我承命写序,既兴奋,又惶悚。兴
奋,因为这无疑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一件大事;惶悚,因为我实在不配
写序。我说“不配”,并不是顺手拈来的一句客套话。中国传统的“精
英文化”(elite culture)是在“士”的手上创造和发展出来的,在艺术方
面,它集中地体现在诗、书、画三种形式之中。这是艺坛的共识,至少
唐代已然,所以“郑虔三绝”的佳话流传至今。我对这三种艺术的爱重
虽不在人后,却对其中任何一门都没有下过切实的功夫。我偶然写诗,
但属于胡钉铰派;偶然弄墨,则只能称之为涂鸦。从专业观点说,我绝
对没有为本书写序的资格,自不在话下。然则我为什么竟知其不可而为
之呢?是亦有说。
宇文 《庾信集序》云:
余与子山风期款密,情均缟纾,契比金兰,欲余制序,聊命翰
札,幸无愧色。
宇文 虽贵为亲王,且有文章行世,但以文学造诣言,自远不足以望庾
子山之项背。然以两人交谊深厚之故,卒制序而无愧色。有此例在前,我
才敢大胆地接受了写序的任务。
我初晤充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但仰慕大名则远在其前,因为我
们之间的师友渊源是很深的。她考入北京大学在三十年代中期,所从游
者都是一时名师,其中钱宾四 (穆)先生在十几年后便恰巧是我的业师。
所以严格地说,充和是我的同门先辈。一九六○年宾四师访美,曾与充和
重聚于斯坦福大学,后来回忆说:“北大旧生张充和,擅长昆曲,其夫傅汉
思,为一德国汉学家,时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傅汉思曾亲驾车来旧金山邀
余夫妇赴斯坦福参观,在其家住一宿。”(见《钱宾四先生全集·师友杂忆》)
2 9
宾四师写回忆录,惜墨如金,留此特笔,则对此聚之珍重可知。
充和与先岳陈翁雪屏也是北大旧识,复以同好书法之故,先后在北
平和昆明颇有过从。有一次她给我看一本纪念册,宾四师和雪翁的题字
赫然同在。夸张一点说,我与充和可谓未见便已如故了。
机缘巧合,从一九七七到一九八七年,我在耶鲁整整任教十年,和
汉思、充和成了同事。在这十年中,不但我们两家之间的情谊越来越深
厚,而且我对充和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精神也获得了亲切的体认。
充和多年来在耶鲁的艺术学院传授书法,很得师生的敬爱。大约在
八十年代初,她忽动倦勤之念,闲谈之中屡次谈到退休的话。我当时写
了一首诗劝阻:
充老如何说退休,无穷岁月足优游。
霜崖不见秋明远,艺苑争看第一流。
诗虽打油,意则甚诚。我用“充老”,取双关意,是说她尚未真老,不必
退休。“霜崖”、“秋明”则分指昆曲宗师吴梅和书法大家沈尹默。在一首
短诗中,昆曲和书法不过示例而已,其实充和之于古典艺术,正如皮簧
家所说,“文武昆乱不挡”。沈尹默先生题《仕女图》,说充和“能者固无
所不能”,这句评语一点也不夸张。
我们在八十年代的两次艺术合作,是我在耶鲁十年中最不能忘怀的
经验之一。一九八一年我写了两首七律祝雪翁八十初度。但我的书法不
能登大雅之堂,所以乞援于充和。她慨然允诺,于是便有了这第一次的
“诗书合作”。一两年之后,充和有台北之行,亲访雪翁叙旧。雪翁因为
年高而眼力又弱,一时竟未认出访者是谁。充和笑指书房壁上的祝寿诗
说:“这便是我写的。”两人相对大笑,极为欢畅。我认为这是一个很美
的雅事。
一九八五年,钱宾四师九十大庆,我又写了四首七律祝贺,这次更
是理所当然地邀她参与,因而有再度的“诗书合作”。不用说,这两次合
作,充和的贡献远超过我,简直不成比例。特别是第二次,她运用工楷
3 0
将两百多字整齐地书写在一幅巨大的寿屏上面,分别地看,
字字精神饱满;整体以观,则全幅气韵生动。从一张空纸上
设计、画线、画格到写毕最后一个字,她所投入的精力和辛
劳是难以想象的。这幅寿屏确是书法艺术上的杰作,一直悬
挂在素书楼的大客厅中,直到宾四师迁出为止。宾四师曾不
止一次告诉我:他一向欣赏充和的书法,现在虽然目盲不能
睹原迹,但先后有数不清的访客在观赏之后,欢喜赞叹,不
能自已。
充和何以竟能在中国古典艺术世界中达到沈尹默先生所
说的“无所不能”的造境?这必须从她早年所受的特殊教育
谈起。她自童年时期起便走进了古典的精神世界,其中有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