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因素、家庭及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docVIP

遗传因素、家庭及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遗传因素、家庭与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作者姓名:王茜茜 作者单位名称:济宁学院 摘要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人们表现出来的自己都有所不同,有的给人的感觉是整天都充满快乐,有的则总让人觉得他每天处于失落忧郁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性格特点,也就造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人格,不同的人格导致人们的行为差异。本文研究形成这些多种多样的人格的因素,主要研究遗传因素、家庭与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人格 遗传因素 家庭成因 早起童年经验 正文 心理学中的“人格”一词是由Personality翻译过来的,但实际上,Personalit原意是由拉丁文persona一词引申出来的(Hergenhahn,1990,p.2))[2]。国内学者关颖和刘春芬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民主、平等及和谐的良好气氛,这对儿童社会化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这种教养方式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对孩子压抑较少,有利于孩子适应能力的发展[3]。我国学者孟育群对此方面也进行了研究,表明干涉型父母管教下的子女一般身心发育迟缓、情绪不稳定、忍耐能力差、爱推卸责任,而且依赖性强、缺乏远大目标和理想;而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易使儿童人格发展受阻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4]。 维果斯基认为父母通过其教养方式对儿童提供的指导,影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5]。有学者通过研究教养方式对儿童推理能力 的影响,表明在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几乎全部倾向于形式推理,而在非权威型家庭中成长的儿童采用形式推理的只占半数,由此可见,权威型教养方式可以成功地鼓励儿童发挥其逻辑推理能力[6]。 早期童年经验 有关早期经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早期经验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弗洛伊德是重视早期经验的开创者,新精神分析学者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深化了早期经验的理论内涵,早期经验和健康人格之间的关系也更为清晰明了。这种强调早期经验重要性的研究趋向对人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早期经验理论所强调的———幼儿期(3~6岁)是人格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最主要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形成。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常常通过尝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能力的范围和大小,通过幼儿园等环境逐渐开始认识“愿意”和“应该”的社会性区别,也就是开始逐渐地了解社会性规范,形成自主性和主动性。在这一时期如果允许儿童进行探索和活动,他们就会更容易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觉得自己是独立的,有能力的,成人后就较为独立自主和自信;反之,如果对他们的限制或保护太多就会阻碍这个年龄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怯、怀疑、退缩和愧疚的感觉。因此我们要注重幼儿期的人格教育,允许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自由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这样他们才会善于表现自己,富于自信心,以有利于成人后的人格完善。[7]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上结论: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 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8] 参考文献 [1] 纪文艳,胡永华,黄悦勤,曹卫华,吕筠,秦颖,逄增昌,汪韶洁,李立明. 人格障碍遗传度双生子研究 前沿, 2010年第1期 总第255期 [2]堀丿内敏. 儿童心理学(谢艾群译). 长沙市: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25-126 [3]关颖,刘春芬.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心里发展与教育,1994,4 [4] 赵婷婷. 幼儿期亲子关系的类型研究:(硕士论文).内蒙: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10 [5] Karpov YV,Haywood HC.Two ways to elaborate Vygotsky’s concept of mediation: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ure.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153(1):27-36 [6] 同 [5] [7] 尹慧 关于早期经验的理论及其对人格教育的启示 前沿 2010年第1期 总第255期 [8] 许燕 人格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