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保护及环境保护意识提高.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环境保护及环境保护意识提高

浅析环境保护及环境保护意识提高   摘要: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对环境的有效管理应该主要基于政府领导、公众参与的基本形式,在潜移默化的政策推行与民生协调过程中为公众搭建环境保护规范平台,最终逐渐形成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文章对环境保护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公众参与机制;环境污染;自然环境;大气环境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2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7-012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7.07.061 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是整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对现如今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的严峻形势而言,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更是所有公民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但实际上,若想全面提升数以亿计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并非易事,它需要一个漫长且系统的思想意识转化及实践参与演变过程 1 关于环境保护 1.1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在不同学科领域其定义也存在差异,如果从环境地理学角度来看,它就表示人类在发展环境过程中所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及潜在环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稳定维持,而环境保护也被视为是人类自然实践的活动总称。如果从环境保护学科角度来审视环境保护,它就是指防止环境被破坏或某些环境内容变质,它站在控制的角度来注解环境保护。如果从综合角度来分析,环境保护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关系保持的一种复杂行为,人类必须要解决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问题,才能保持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稳定关系。在这里,环境保护应该有三层内涵:第一层表示对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例如对水体、土壤、大气的保护等;第二层表示对人类自身人居环境的保护;第三层则表示对地球上所有生物群体的生态体系保护 1.2 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所阐述的就是人类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它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交往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一种关于对环境保护的知识经验、判断观念、情感态度以及实践行为。我国从高层高端非常强调人类与自然、社会与发展的关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五大发展理念”的绿色发展理念均为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但对国民教育过程中却没有从环境保护角度全面细致的教育国民应该如何保护动植物、如何分类处理垃圾、如何保持水土、如何过低碳生活。所以在这种环境背景下,我国国民在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经验与情感观念明显不足,态度方面也较为淡薄,这就造成了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度的严重偏低,进而最终导致各种恶劣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若想提高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就必须首先指出造成环境保护意识低下的各种原因 2 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低下的原因分析 我国国民在环境保护意识方面普遍偏低,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与参与效果都不甚理想,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点原因: 2.1 公众参与形式被动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形式与西方国家“自下而上”的方式完全不同,大多为由政府所主导的“自上而下”形式。换言之,就是政府所主导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活动,它不涉及公众个人利益,所以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独立立场也不会被充分表达出来,更不能充分发挥公众协助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良好氛围及流程。所以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规划、建设监督、环境污染抵制等行为都由政府牵头,再加之我国多年来学校教育方面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足,公众虽然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远远无法达到标准。他们只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不知道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从头至尾依赖政府来解决问题,这种“政府依赖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客观讲是非常被动的,公众没有将其作为个人义务来履行,而认为环境保护始终都应该是政府义务。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公众对环境保护不参与、不奉献的思想行为意识就已经根深蒂固 2.2 参与过程侧重点有误 我国环境保护公民参与过程主要侧重于末端参与,即环境问题形成后才参与治理,而环境保护预防等事前参与明显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当环境被破坏或被污染以后,公众自身利益被危害,他们才后知后觉去检举、诉讼环境问题,以维护自身权益,这就是末端参与。相比于末端参与,我国环境保护体系中公众的“预案参与”程度相当低,往往被告知情况严重程度后才选择发表观点,明确自身地位,但此时的建议可能无法得到国家重视,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有关控告与检举的过程就属于典型的“末端参与”。实质上,环境危害问题一旦形成,它的滞后性与不可逆性就会被凸显,此时才进行末端参与既不利于对环境危害的有效控制,也不利于公众群体及个体利益,这实际上与《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规范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2.3 非政府环保组织影响力匮乏 环境保护应该基于公众组织形式展开,目前我国国内也有许多非政府环保组织,但他们的组织影响力极度有限,特别是在环境数据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