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闻大学
JOURNALISM QUARTERLY 2009 3 101
·新闻理论· 年第 期 总第 期
社会结构中的大众传媒:
身份认同与新闻专业主义之建构
樊昌志 童 兵
(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大众传媒,由于受到社会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的制约,呈现出独特的传播结构和内
在的运行规律。传媒、政府、公众三方构成的传播结构及其在社会中的运行,深刻影响着传媒及其从业者的身份认同的
建构,新闻专业主义也由此被建构并因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旨在厘清社会结构中的传媒、政
府、公众之间的复杂关系,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助益于正在进一步改革的中国传媒。
社会结构;大众传媒;身份认同;新闻专业主义;建构
【关键词】
G206.2 A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引 言
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对传媒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中国传媒改革进程中的巨大
变革,对中国传媒事业进步的意义自不待言。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其局限性日益显
露:在传媒的改革实践中,一方面,“事业”的身份要求作为一种传媒体制,规定传媒作为社会
事业必须忠实地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在这一过程中既准确传达政府的声音又如实反映公众的需
要;另一方面,“企业化管理”的机制也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伸了进来,在引导媒体获得
可观的经济收益的同时,又牵制着媒体新闻传播的走向,或多或少消解着传媒事业的社会服务
职能。“企业化”的负面影响是:市民化媒体以市场为指向,在宣传与市场两个价值体系之间打
“擦边球”,盲目追求市场影响力,而并不怎么考虑传媒的社会责任;党报、党台面对市民化媒
体的市场扩展,或者在坚守原有的价值体系时一步一步收缩着自己既有的影响空间,或者也开始
模仿市民化媒体的报道方式,衍生出一种既关注公共服务又关注市场利益的矛盾的新闻价值观,
逐渐失去其对原有受众的强大影响力,也没有获得新的市场影响力。与此同时,传媒听任或刻意
追求新闻黄色化、娱乐化(当然,在这两类媒体中表现出的程度不一),使得新闻传播活动的品
质每况愈下。
[作者简介] 樊昌志(1966-),男,湖南益阳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童 兵(1942-),男,浙江绍兴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22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学界出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缺失的呼声。不仅如此,有学者还认为:“专
业主义的议题在中国新闻改革中的出现绝不是研究者们在象牙塔内的遐思,而是改革进一步深入
的表现。”他们“由新闻从业者成名的想象切入,考察专业主义在中国的话语实践中正在如何被
建构。”经过研究,他们认为:“这种建构通过三类微观机制展开,即正式与非正式成名场域的
区分和相互渗透,以强制和‘相互收编’两个相辅相成的方式而发生的权力行使,以及组织、行
业、体制内外的互动。这一建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改革的重要向面,而不是与改革相剥离的
过程。”[1]
这种“正在建构”的当下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当然会不同于典型的西方新闻专业主义
话语,也不同于以前的党报新闻话语。尽管对话语实践的考察给我们理解当下中国传媒改革进程
中出现的新闻专业主义打开了一扇神秘的窗户,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做到管中窥豹。我们还有很
多问题要问:当下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形貌?跳出话语实践的层面从社会结构
宏观地考察,它又是怎样被建构的?它有怎样的内在结构?中国是否需要新闻专业主义?中国需
要怎样的新闻专业主义?它在中国未来的走向将如何?
为了回答这些相关的问题,本文把大众传媒放入社会结构中(事实上大众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