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化学-- 养殖水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ppt

养殖水化学-- 养殖水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养殖水化学-- 养殖水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

第十二章 养殖水环境有毒有害物质及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天然水中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 一、有机污染物 二、微量金属和类金属污染物 三、有机金属化合物 四、放射性污染物 五、耗氧和营养性污染物 第二节 有毒物质的影响 一、毒物危害的途径 常分为外毒、内毒两种。 1.外毒 主要侵害直接与水接触的体表粘膜,其中鳃组织接触的水量最大,因而受害最严重。 2.内毒 毒物进入生物体内成为内毒,可通过:①直接通过体表粘膜由水环境迁移进入体内;②随食物一起摄进体内;③有些鱼要不断饮水以调节渗透压,毒物也可随水进入体内。 内毒进入生物体内,干扰生物新陈代谢的正常 进行。其危害途径很多,最重要最常见的是与 酶类反应,使之变性,失去生物催化剂的正常 机能。 二、生物受害表现 毒性进入生物体后,生物体在各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受害毒症状,其受害程度取决于毒物的性质、浓度(或剂量)及接触时间。 1.急性中毒 其特点是:毒性浓度高。短时间内(一般不超过4天)生物大批死亡。 2.慢性中毒 其特点是,毒物浓度较低,生物并不立即死亡,甚至看不到明显的病变异常,但是,随作用时间加长,其不良作用将在细胞—器官—组织—个体—群落等不同水平上表现出来。 3.积累残毒 有些毒物进入生物体后,难于转化、排出,而会在体内蓄积下来,当这些毒物继续补给时,它们在体内积蓄的数量将逐渐增多,最后将经由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在水环境与生物体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可以用浓集因数( 富集因数,或浓缩倍数)的大小来表征。 4.其他 有些有害物质,即使浓度很低,鱼类也能感知,并产生厌忌回避反应,这可能破坏渔场,产卵场,切断鱼类洄游通道。 第三节 影响毒物实际毒性大小的因素 一、温度 水温升高,有害物质的毒性增强。当毒物浓度一定时,温度每升高10℃,受害生物的存活时间往往减少一半。 二、溶氧量 温度及毒物浓度一定时,溶氧量下降,有害物质的毒性往往增强。 三、pH值 pH超出5~10范围时,本身就对水生物不利或有害。即使pH值在适宜范围内变动,也会增强或减弱某些毒物的毒性。 四、硬度 许多金属离子的毒性,在软水中比在硬水中强得多,例如铍(Be)与铀(U)的毒性,软水中比硬水中强60~80倍。 五、化学反应 当一种或数种废水排入养殖水体时,废水中的某些成份,可能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使毒性增强或减弱。 六、联合作用 某种毒物与其他物质或毒物共存时,总毒性大体有三种情况。 ①加和作用 ②协同作用 ③拮抗作用 七、吸附作用 水体中悬浮物多时可能要吸附大量金属离子沉降到底 层。减小表层水中金属离子的浓度,起到减小毒性的 作用 第四节 毒性评价指标与毒性试验 一、毒性作用基本概念 1.毒物(Toxicant)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浓度或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2.中毒 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3.毒性(Toxicity) 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生物机体后产生损害的能力。 4.毒性作用或毒性效应 是指外来化合物引起生物机体损害的总称。 5.剂量(Dose) 剂量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可指给予生物机体接触的外来化合物的数量,也指外来化合物吸收进入生物机体的数量,也可指外来化合物在关键组织器官或体液中的浓度或含量。 一般的剂量概念是指给予生物机体的或生物机体接触的外来化学物质的数量。在水生毒理学中常采用外来化合物在水中的浓度表示。剂量大小与时间有关,在确定某种剂量时,一般固定时间,如24h,48h等。 (1)浓度-效应关系(Concentration-effect )和浓度-反应关系(Concentration -response ) ①直线关系。试验生物暴露于毒物后的反应随着毒物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 ②非直线关系(抛物线型关系)。试验生物对毒物的反应随着毒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但两者并非呈线性关系。 ③“S”形曲线关系。生物对毒物的反应在毒物浓度较小时变化不明显,但随着毒物浓度的增加,生物的反应率将急剧增加,毒物浓度继续增加时,生物对毒物反应率的变化则不明显,呈不甚规则的“S”形。 如果用反应比率概率单位对浓度对数作图则是直线 ④“全或无(All or None)”反应。试验生物暴 露于毒物后的反应不随毒物浓度增加而出现 (“无”),但当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则出现明 显的反应(“全”)。一般称该生物反应发生转 折的毒物浓度为阈值{Threshold}或阈浓度 (Threshold concentration)。 (2)致死浓度(剂量) (Lethal concentration/D.Ose)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以生物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而确定的水中外来化合物的浓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