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经济发展与人口问题 第一节近世的经济发展 学习目标: 由唐到 .docVIP

第七章经济发展与人口问题 第一节近世的经济发展 学习目标: 由唐到 .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经济发展与人口问题 第一节近世的经济发展 学习目标: 由唐到

第七章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第一節 近世的經濟發展 學習目標: 由唐到宋的經濟變革 經濟重心的南移 商品經濟的發展 白銀資本的形成 經濟重心的南移 經濟重心南移的歷程 秦漢以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都在黃河流域。 漢末以來 北方:久經戰亂,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經濟嚴重衰退。 南方: 在孫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的統治經營下而被積極開發。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大量移民與隨之引進的作物及農耕技術,顯著提升江南的農業生產力。 隋唐時代 北方: 為政治中心,但財政開始仰賴江南賦稅收入,貫穿南北的大運河逐漸成為帝國經濟命脈。 唐中葉爆發的安史之亂,晚唐、五代的戰爭紛擾,以及黃河多次決口氾濫,嚴重打擊北方的農業與經濟 南方:較少戰爭破壞,相對安定繁榮,逐漸形成南勝於北的局面。 五代與北宋:定都汴京(今開封),即是考量該地漕運便利,易取得南方物資之故。在北宋亡於靖康之難(1127)後,宋室南渡,經濟重心徹底南移。 時間 文化重心 轉捩點 發展過程 遠古~西晉末 華北 永嘉之禍 漸往南方的經營,但以華北為重心,關中、山東成為當時高度開發的區域 秦漢~三國:往南方(東南、西南)開發 西晉末:北人大量南遷 東晉~北宋末 華北與東南半壁江山互為依存 安史之亂 東晉:政治文化中心播遷南方 隋唐建立之初賴南方供給北方物資,安史之亂後,南北經濟文化易位 北宋末靖康之難,宋室南渡,歷史文化重心南移完成 南宋~近代 南方全盛 靖康之難 宋室南渡 南方經濟繁榮,手工業、絲織業、陶瓷業重心南遷 南方人才輩出,文風鼎盛 南方成為經濟重心 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時代背景因素:南方相對和平、政治中心南移、北方移民南遷等。 宋朝:南方經濟生產力的大幅提升是最主要因素。 農業方面: 各地大規模興修農田水利,發展水田精耕細作技術,推廣早熟耐旱的占城稻,至遲在南宋,江南已成為全國穀倉。 南宋范成大(1126~1193)《吳郡志》、陸游(1125~1210)《渭南文集》,曾分別引用「蘇(蘇州)湖(湖州)熟,天下足」、「蘇(蘇州)常(常州)熟,天下足」名諺來形容江蘇太湖地區是重要糧倉。 手工業方面:南方的手工業生產也占有絕對優勢。 業 別 生 產 力 絲織業 南宋時期,江、浙取代華北,絲織業產量居全國之冠 棉織業 宋末、元初,推廣植棉的閩、粵地區,棉織業最發達 製瓷業 北宋製瓷業重心尚在北方;南宋時北方許多名窯衰落,江西景德鎮窯後來居上,馳名中外 造船業 南方造船業向來發達,宋朝閩、浙所造海船質量居全國之首 印刷業 宋朝新興的印刷業,也以南方較盛。北宋四大印書中心,僅開封位居北方,成都、杭州、建州(福建建甌)均在南方 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意義 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加速南方的開發,使繁榮的南方邁向重賦時代,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明清時期北方經濟得以恢復發展,南北差距逐漸縮小,南方依然維持經濟優勢地位。 經濟重心的南移,不僅使南方人口高度成長、所置縣邑數目凌駕北方,南方的文化、教育程度也隨著經濟成就而提升。 近世南方人文活動興盛、中舉人數增加、政治人才活躍等現象,皆說明中國的歷史文化重心也轉移至南方。 近世經濟的變革 唐宋之際是由中古轉入近世的關鍵時期,在經濟方面有如下重要變化: 田稅制法的調整 土地制度 唐朝前期:沿用均田制,原則上由政府分配土地給人民耕種,政府對私有土地買賣有諸多限制。 唐中葉:爆發安史之亂(755)以後,因社會動盪,戶籍散亂,難以辦理田地授還,加以人口增長而耕地面積有限,均田制無法繼續施行,土地私有制再次迅速發展,至南宋已有「千年田換八百主」的說法。 賦稅制度 唐朝 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實施「租庸調法」,按人丁課徵糧食、布帛與力役。 中期: 唐德宗時其宰相楊炎改採「兩稅法」 依據每戶資產多寡分等課稅 每年分夏、秋兩次徵收 其稅額概以錢計,但後來仍以徵收實物為主 茶、酒等專賣收入與各項雜稅、商業稅,也漸成為政府大宗財源。 表:租庸調及兩稅法之比較 租庸調法 兩稅法 由 來 唐因隋制,定為租、庸、調法 唐德宗時宰相楊炎所創 內容 稅額 量入為出 量出為入 次數 一次徵輸 分夏、秋兩次徵輸 方式 徵收實物 概以錢計,後仍以實物徵收 徭役 每丁歲役二十日 不必徭役 優 點 徵收實物,項目分明 方法簡便 有為民置產的精神 政府量出為入,國用不虞匱乏 利在人民 利在政府 缺 點 有課戶和不課戶的分別,稅賦不公平 貧富等級不易客觀認定。實物折賣容易受損,負擔往往變相加重 授 田 與均田制配合 僅徵租而不授田 影 響 1.形成土地的割裂,不利於耕作 2.永業田可自由買賣,公田土地不斷減少,使均田制難以維持 1.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