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怎样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低碳观念.doc
怎样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低碳观念
摘 要: 本文从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出发,联系当今社会的热点“低碳”概念,结合历史教师的素质、历史上的低碳政策内容和渗透低碳教学的原则等几个方面,对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低碳观念展开论述。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低碳 教师素质 历史内容 渗透原则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要“通过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到要“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设置思路提出:“辩证地认识历史和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当今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就是全球化环境中,过度工业化后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水域面积增大而导致泛滥,两极动物濒临灭绝,传染病开始在全球蔓延,人类面临严峻的考验,这充分说明了倡导低碳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历史课程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未来的世界主人渗透低碳观念,是十分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本文简单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孔之见。
一、渗透低碳观念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低碳观念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历史教师应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低碳观念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低碳生活――道德美,只有道德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道德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其次,历史教师应是合格的“经师”。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把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充分了解认识低碳的理论概念。
有心、有德、有识构成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渗透低碳观念的历史内容
历史上的低碳生活并不鲜见,如以下几例。
1.没有电,老祖宗发明省油灯。“不是省油的灯”一语创于何时暂不知晓,但其来源于唐代邛窑创造发明的省油灯,确是非常明显、毋庸置疑的。省油灯是灯盏中的一种,由瓷制成,非常低碳。
2.没有手机,古人照样通信。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很早就使用通信方法来互相联系了。根据古书记载和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来推断,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信了。当时人们通信,是采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这是一种很原始的方法。后来人们的来往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就开始出现了有组织的通信方法,如驿站和民信局等。
3.没有空调,古人仍能消暑。到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这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堪称既绿色又环保。
4.没有冰箱,古人也可藏冰。最早的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夏商时期,那时奴隶主为了消暑,让奴隶们在冬天把冰取来,贮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享用。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
5.没有汽车,古人出行没什么不方便。说到古人的出行,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几个轿夫扛着一顶轿子在小路上行走,数匹白马拉着一辆大车在大街上穿行,或者一叶扁舟从轻风微拂的水面轻轻划过的图景,这些联想大抵反映了我国古代交通的真实面貌。在古代社会,交通有水陆两路,除了安步当车以外,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有车、轿、船等,以及马、驴等牲畜。陆上交通工具在两千年里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
可见,没有现代的工业化高碳作支撑,古人在农业化低碳的时代里同样也生活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
三、渗透低碳观念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地讲授
1.用事例数据说明。历史并非如胡适先生所言:“历史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花姑娘。”历史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讲真史,做到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如果是为了渲染课堂的氛围和提高历史的趣味性而特意对史实进行调侃甚至歪曲,那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谎言更加容易拆穿。这样不但没有达到我们最初的教育目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如:“据权威的《自然地理》杂志2009年9月号上公布的数据:在世界最大的33个三角洲地区,已有85%在近10年来遭受了史前时期‘海浸海退’那样的严重洪涝灾害。如果海平面继续如预期那样的在气候变暖过程中加速上升,每个大洲上人口稠密的经济发达的三角洲都将处于危险之中。在五个级别的评价体系中,处于最危险级别的11个三角洲里有三个在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居前列,被列为‘最危险三角洲’之一。”这样有根有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