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视野下的宋代民间歌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俗学视野下的宋代民间歌谣.doc

民俗学视野下的宋代民间歌谣   摘 要: 通过民俗学这个角度对宋代的民间歌谣进行归纳分析,从婚姻嫁娶、地域民俗、物产饮食、市井风情等四个方面切入并结合宋代民间歌谣实例,来展现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中的风俗情态。   关键词: 民俗学 宋代歌谣 民间文学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P1)通常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四个方面。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而民间文学是语言民俗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通过对宋代民间歌谣作民俗学视野下的研究,既是歌谣自身的民间文学性所赋予的要求,也是对宋代民间歌谣作以全面研究的要求。宋代的民间歌谣所体现的内容涵盖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宋代民间歌谣作以民俗学视野下的研究,可以对宋代的社会生活有个更为全面丰富且鲜活生动的认识。下面我们就从婚姻嫁娶、地域民俗、物产饮食、市井风情等方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谣进行分析,透过这些歌谣来展现宋代社会的一些民俗风情。   一、婚姻嫁娶   “王太祝生前嫁妇,侯工部死后休妻。”据《宋稗类抄》记载:   “王荆公次子名?,为太常寺太祝。素有心疾。娶同郡庞氏女为妻。逾年生一子,?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竟以悸死,又与其妻日相斗哄。荆公知其子失心,念其妇无罪,欲离异之。则恐其误被恶声,遂与择婿而嫁之。是时工部员外郎侯叔献者,荆公门人也。娶魏氏女为妻,少悍,叔献死而帏箔不肃。荆公奏逐魏氏妇归本家。京师有谚语曰:‘王太祝生前嫁妇,侯工部死后休妻。’”[2](P573)   一个是生前嫁妇,一个是死后休妻。两件有悖常态的现象在当时成为了人们在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这则民谣既体现了王安石在这件事情处理上的宽宏大量、秉持正义,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透露了当时关于婚姻观念的风俗。唐代社会不是很注重贞节观念,社会上也不歧视妇女改嫁,不逼迫妇女在丈夫死后守节。据《新唐书?诸公主传》记载,唐代公主中改嫁者达二十三人,三嫁者四人。北宋时期,社会上仍然不讳妇女改嫁,就是宗室、士大夫家妇女改嫁的例子也有很多。北宋社会的男子也不以娶寡妇为耻,甚至还争相为之。北宋初宰相薛居正的儿媳柴氏,早寡,柴氏打算尽携货财改适官员张齐贤,另一个官员向敏中也曾向柴氏求婚[6](P9553),这二人虽然有追求柴氏的钱财的目的,但也体现了当时对于妇女改嫁不歧视的态度和相对宽松的社会婚姻风气。上述那首民谣中王安石能将儿媳改嫁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宋神宗时,封建法律允许妇女在丈夫出外,长期不知消息的情况下,可向官府申请改嫁。朝廷还立法,在妇女居夫丧或者父母丧,而贫乏不能谋生时,允许在一百天后自行嫁娶,同时封建法律也允许寡妇招进后夫,成为‘接脚夫’。”[3](P120)这种自由的婚姻观念随着理学的兴起而逐渐地受到约束。理学家们宣扬贞节观念,提倡妇女寡居守节,男子以娶孀妇为耻。从而有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一理学的名言。朱熹进一步发展了纲常学说,并认为“人道莫大于三纲,而夫妇为之首”。把“夫为妻纲”提高到了首要位置,他继续提倡妇女守寡,反对改嫁。随着理学的兴盛,社会上对于妇女的贞节观念逐步加深,“尤其到了宋理宗后,由于理学在思想领域定于一尊,妇女的离婚权几乎完全被剥夺,妇女在丈夫死后的再婚权也日益减少。”[3](P120)   二、地域民俗   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时代环境的不同,使得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和具有着某种特定价值观念的心理结构,从而也造就了地域性的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群体性格的差异。“人类总是在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中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形成各自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统。”[4](P1)(序言)尽管由于文化传播工具的进步和人口的迁徙流动,使得不同地域间的文化风俗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但是漫长的社会历史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所形成的风俗人情的差异仍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里存在。中国有句俗语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鉴于歌谣材料的有限和所论述的侧重点的不同,这里所论述的风俗主要是指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群体性格。看下面的例子:   杭州风,会撮空,好的歹,立一宗。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7](P448)   苏杭两浙,春寒秋热。对面厮啜,背地厮说。[8](P3983)   筠、袁、赣、吉,脑后插笔。[16](江西通志卷二十六)   前两则歌谣,其制作和传唱者应该为外地入两浙之人,两则歌谣都表达了外地人们对于苏杭两浙之人的印象和评价。在外人尤其是民风相对淳朴的北方人看来,两浙之地的人们心思狡黠,爱捕风捉影和说长道短。在外人眼中,两浙之地人情淡薄,民风显得轻浮。苏舜钦也说“越(此泛指两浙等地)俗浮薄,节行不坚”[14](P119)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