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园林史 笔记(图文版)
第一章 绪论
园林 :在一定地段范围内 ,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 ,结合植物的栽植
和建筑的布置 ,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 :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 “第二自然”。
园林史 :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 ,为
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STEP 1.人被动依赖自然,感性适应 (采集,狩猎)。人和自然:亲和。果园蔬圃:园
林雏形。
STEP 2.农耕文明,理性适应 (保持亲和)。
促进园林的因素:
1.生产力发达,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提高
2.植栽、建筑技术发展进步
这阶段园林共同点:
1.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私有
2.内向,封闭
3.追求视觉美和精神陶冶为主
e.g.瑶池,悬圃 (昆仑山),伊甸园:先民对园林生活的畅想
STEP 3.工业文明,更为深入的理性适应 (对立,敌斥)
由于开发对环境的破坏,生态学被重视
e.g.奥姆斯特德与中央公园,田园城市构想
变化:
1.出现政府出资的公共园林
2.设计摆脱局限,从封闭内向变为开放外向
3.园林不仅为美和精神陶冶,还有环境和社会效益
STEP4.闲暇和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理性适应 (回复亲和)
变化:
1.城市公共绿地扩大,确立城市生态系统概念
2.园林学领域开拓,由城市延展到郊外,各种自然资源开发都与园林建设结合
3.跨学科综合性,公众参与性成为园林创作主要特点
第一阶段 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 ,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
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 ,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于是在部落附近
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 ,其中某些动、植物的
观赏价值日益突出 ,园林由此得到孕育 ,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 :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 ;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
理 ,共同享受 ;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 ,而客观有观赏功能 ,所以不可能产生园
林规划。
第二阶段 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此阶段内 ,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 ,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
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 ,最后终于三分天下 ,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
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 ,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欧洲园林体系、
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 基督教的 《圣经》里记载的 “伊甸园” ;《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 《古兰经》中的 “天园”的旖旎风光 :长久不浊的 “水河”、滋味不变的 “乳
河”、味道纯美的 “酒河”、清澈见底的 “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 “瑶池”和 “悬圃” ;文字记载的 “囿”、 “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 ,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
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 ;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 ,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 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18世纪中叶 ,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 ,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 ,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结
果 ,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 :奥姆斯特德 ,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 :纽
约 “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 :
⑴ 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 ,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
林 ;
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 ,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
⑶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 ,同时也注重发挥其园林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
⑷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 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特别是二十世纪 60年代以来。
此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