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七讲 饮食、酒、茶民俗
饮食、酒、茶民俗 黄酒——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酒。色泽黄亮,香气浓郁、富含氨基酸、舒筋活血、促脾补胃。名品如绍兴酒,即墨老酒,沉缸酒等。 西湖龙井 碧螺春 甘露(蒙顶茶之一) 三.中国传统茶民俗 茶,原产我国川、滇两省,最初被作为药、菜用。西晋时成为接待贵宾、修身养性的媒介。南北朝时随佛教的流传饮茶成为祭祀神灵的高雅之物。 唐时饮茶民俗达到巅峰时期,唐人陆羽总结成《茶经》三卷,使饮茶从单纯的消食解渴上升为一种艺术——“茶艺”。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茶神”。宋代的茶肆更是遍布城镇,时四川谚云;“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茶大致可分为六类: 绿、红、乌龙、白、花、砖(紧压)茶。 绿茶——六类中历史最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名品若西湖龙井,碧螺春,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香火鼎盛之地,据传说一年只采365片芽叶专供皇帝祭天、祖之用。“蒙山顶上茶”与“扬子江心水”并称“双绝”)、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峰等。 红茶——全发酵茶。起源于明中叶,最为国外嗜茶者所爱。名品如祁门红茶,多供出口。 祁门红茶 乌龙茶——介乎绿、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其特点也介乎二者之间。名品如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台湾乌龙等。其中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据传只有四株茶树,生于深山峭壁,每年仅产8两新茶,极为珍贵。 白茶——由采自福建的白茶树嫩芽尖加工而成,色白如银,素雅甘凉,历来为宫廷贡品。名品如“白毫银针”等。 花茶——出现于明、清之时,用鲜花与茶叶加工制成,使得茶、花之香交相辉映。 紧压茶——用粗大茶叶枝梢或绿、红茶叶末为原料,调制蒸压成不同形状。质地坚实,久存不变质,价格低廉。 白毫银针 随着饮茶民俗的不断深化和普及,形成了以下特征: A.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饮茶规范,即“茶道”。对泡茶用水、茶具、冲泡方法、饮用环境都有细致要求。 明以前饮茶多用烹煮法,对水质要求极高。传说陆羽曾指“扬子江心水”为“天下第一泉”。还说煮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具以瓷器、紫砂陶具为上品。瓷器中景德镇的白瓷最好。陶具乃品茶圣器,其特点是古雅、保味、不烫手。 冲泡方法也十分悠关。古人是煮茶,最强调水温火候。陆羽说刚沸腾时为好,过则水老,有损茶香;现代饮茶是冲泡,茶不同所需水温不同,一般80°左右为宜,泡3分钟,壶不加盖。 饮茶很讲究环境。一般说来,名人饮茶喜在竹下、林间、花前、雪后。普通人多在茶坊、茶楼。 宋时茶坊已使用鲜花装点,挂名人字画,兼卖酒,有音乐伴奏。无论林间还是茶楼,真正的茶客都讲究“品”茶而非“喝”茶。 明代有品茶“十三宜”、“七禁忌”之说,对饮茶时的条件、设施、心情都有要求和讲究。认为“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 《红楼梦》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说“一杯是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品”追求美感,不求数量,必求质量,止渴次,精神愉悦主;“喝”则相反,追求快感,生理需要;“品”用时长,“喝”用时短。 B.饮茶与宗教、文学、艺术等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修心养性的媒介。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道观往往建在名山大川附近,环境清幽,云雾缭绕,有利于茶树生长。僧、道都讲求“静修”,而打坐容易困乏,茶正好有提神醒脑的功效。故僧、道都爱种茶、饮茶,寺院旁往往辟有大片茶园。修行之人认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倡导“茶禅一味”。 饮茶与宗教、文学、艺术之结合,使简单的饮茶行为被赋予了浓厚的民俗气息。 C.饮茶在民间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风俗习惯,成为普通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传统的礼节,不论古今、不论贫富,莫不如此。敬茶也有规矩:一道茶不饮,表示迎客;二道茶细品漫谈、深谈、畅谈;三道茶茶味已淡,谈兴既尽,即可送客。将茶性与人际关系巧妙地联系起来了。 古人以为茶树只能种子萌芽不能移植,因此视茶为坚贞至性之物,作为婚姻的代名词。最早的婚姻用茶始于唐代,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即带去大量名茶。此后婚姻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见闻录》记载:“通常订婚,以茶为礼,故称乾宅致送坤宅之聘金为茶金,亦称茶礼,又曰代茶。女家受聘曰受茶。王熙凤说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还不给我们家当媳妇?” D.茶是中外交流的见证。饮茶习惯自汉代开始向外传播,至今已遍及100多个国家,产茶国也已达到50余个。 唐时传入日本,在日本发展成举世闻名的“茶道”。日本茶道有一套完整的仪式,既是陶治性情的方式,也是一种隆重严肃的外交礼仪。其茶道精神可概括为“和、敬、清、寂”四字,即和睦友善、尊长爱幼、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