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及其形成规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及其形成规律

第五章 作物的产量及其形成规律 产量的概念 作物的产量(yield)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果实、籽实、块根等目的器官的生产量(质量)。 因此,作物的生产力受作物所需的光、水、养分等资源的供给量支配,而这些资源量又是与土地面积成比例的。 作物的生产的形式是群体而不是个体。 产量 生物产量(Biomass yield)、经济产量(Product yield)(因人类目的不同而异) 收获指数(经济系数) 经济产量 收获指数(%)= ×100 生物产量 水稻、小麦 0.35-0.5 收获指数和经济系数所指含 玉米 0.3-0.4 义实际上一致,只是由不同 薯类 0.7-0.85 研究 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 甜菜 0.6 而已(当然出发点略有不 油菜 0.28 同)。收获数各异且有原 大豆 0.25-0.35 因。栽培技术的要点是要 棉花(籽棉) 0.35-0.4 争取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的 烟草 0.6-0.7 同步提高。 收获指数随品种变迁表现出一定规律 Rice Production Phases in China (1949-2005) 产量构成因素 Engledow 产量=穗数×单穗粒数×单粒重量 松岛 产量=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法 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形成时间、决定因素及其调控方法 产量途径 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特点 生育前期:营养体等骨架生长 生育中期:生殖器官分化、形成和营养器官旺 盛生长的重叠期 生育后期:结实期(灌浆期) 薯类则一直处于营养生长阶段。 产量成分的补偿及相互关系 光合作用与产量 生物生产量=光合作用总量-呼吸量 产量形成的源、库、流学说 源:叶片、角果、麦芒… 库:周转库、贮藏库 流:维管束系统 源 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等,主要指作物群的叶面积及其光合能力,尽管颖壳、叶鞘和茎的绿色部分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干物质生产量很小。 作物群体LAI越大,光合效率越高。才能形成强大的源,为库的形成和充实打下基础。 禾谷类作物开花前后的光合产物去向具有不同的特点。 花后的LAD对产量影响很大。水稻,小麦倒3叶对产量的贡献十分突出,而倒4、5叶对根系健康十分重要,因此,防早衰意义重大。 颖花/叶、粒数/叶、粒重/叶可以表示源的供应的相对强度。 库 库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或)接纳营养物质的器官(或能力)。 小麦库潜力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籽粒最大容积×最大充实指数。 禾谷类的贮积能力(充实指数)=灌浆持续期×灌浆速度 在灌浆持续期长时,应采用多粒品种;灌浆期短时,应采用粒数型品种(少粒)。 流 流指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组织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输效率。 流决定于:韧皮部输导组织的发达程度。 禾谷类:穗颈维管束总数×平均来回量×输导时间 作物产量与资源有效利用 产量形成的生产分析 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往往无法直接说明产量形成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而以干物质为基础分析作物的生长过程,则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作物在无限制条件下的物质积累W=W0eRt(R为生长率)R值是一个变数。 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 Blaekman(1919)发现,又称作物生长的复利 法则。 RGR=(1/W)·(dw/dt )→W=W0eRt RGR=(1/W)·(dw/dt )=(㏑W2- ㏑W1)/(t2-t1) 单位:克/克·日,g/g ·week 净同化率(Nex assimslation rate,NAR) Gregory(1917年)发现,单位叶面积上的干物质增长速度 NAR=(1/L)·(dw/dt) NAR= (㏑L2- ㏑L1)/(L2-L1)·(W2-W1)/(t2-t1) 单位:g ·t-1 ·m-2(叶),大体相当于用光合仪测定的净同化率。 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LAR):叶面积对植株干物重之比 LAR=L/W= (㏑W2- ㏑W1)/(W2-W1)·(L2-L1)/ (㏑ L2- ㏑L1) 由此,RGR=1/W·dw/dt=L/W(1/L·dw/dt)=L/W·NAR 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表示叶的厚度 SL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