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0生物电分析化学.ppt

  1.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生物电分析化学剖析

八、第三代生物传感器 1、酶直接电荷传输的困难性在于: (1)电活性的辅基位于蛋白质的中心; (2)蛋白质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变性; (3)蛋白质在电极表面的不利分子定向 细胞色素c 分子空间结构 对于氧化还原蛋白质难以实现直接电子转移的主要原因有: 一、通常情况下: (1)由于氧化还原蛋白质的辅基(生物活性基团常常为电化学活性基团) 被多肽链所包裹,其与电极表面的距离较大, 因而难于进行电子传递; (2)蛋白质在电极表面的取向往往不利于其电活性基团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交换; (3)某些杂质在电极表面上的吸附或蛋白质本身的吸附变性可能阻碍它们与电极间的直接电子转移。 二、氧化还原酶分为含有或不含电子传递通道两类, 前者在自然体系中参与电子传递过程, 其活性中心与酶分子表面之间存在电子传递通道; 相反,后者不参与电子转移过程, 所以在其分子中不存在电子传递通道,这类氧化还原酶很难实现直接电化学反应, 除非它的氧化还原活性点位于酶分子表面 三、氧化还原蛋白质结构复杂且具有各向异性, 它们的活性中心并不正好位于蛋白的中心, 此外蛋白质分子表面还呈现电荷分布不均匀性 1977 年,H ill和Kuwana分别发现马心细胞色素c (Cyt c) 与金电极和掺锡氧化铟电极之间有直接可逆的电化学反应。1979 年, 酶与电极的直接电子传递也见报道。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为用电化学手段探索生物体系的奥秘打开了大门。近几十年来,人们对蛋白质直接电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质固定在电极表面上的直接电化学响应。因为蛋白质在电极表面具有良好的取向是实现蛋白质-电极之间直接快速电子传递的前提。因此采 用适当的方法在电极表面固定蛋白质, 是目前蛋白质电化学研究的热点。 但是大部分氧化还原酶的活性基团被外层的保护性蛋白质和糖原所包裹,无法与电极进行电子交换。Marcus方程给出了理论依据: 其中?G是反应自由能;?是Marcus重组能;d是氧化还原中心实际电子传递距离(即酶氧化还原中心与电极或媒介体之间的距离)。从式可知,电子传递的动力学特性由以下因素决定:推动力、重组能、实际电子传递距离。氧化还原酶的分子量一般在40 000 (如:半乳糖酶) 至850 000 (如:胆碱脱氢酶) Da (Dalton-道尔,一个氧原子质量的1/16)之间,它们的平均直径在55?~150?之间。通常,氧化还原酶很难与电极进行直接电子交换。 2、酶直接电荷传输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1)通过对酶的修饰形成电极转移接替体(Electron-transfer relay)-缩短电子隧道的距离; (2)使用电子转移促进剂; (3)酶固定在导电聚合物膜内的直接电化学; (4)酶在电极表面的规律定向吸附。 A. 蛋白质膜修饰电极 B. 蛋白质-溶胶/凝胶修饰电极 C. 蛋白质-表面活性剂膜修饰电极 D. 蛋白质-双层类脂膜修饰电极 E. 蛋白质-DNA膜修饰电极 F. 蛋白质-聚合物膜修饰电极 G. 蛋白质-纳米粒子修饰电极 (1) 基于蛋白质直接电子传递的修饰电极 A.蛋白质膜修饰电极 由Armstrong 等创立的蛋白质膜伏安法(PFV ) 具有许多优点: (1) 蛋白质膜电极的制备简单, 需 用蛋白质的量较小; (2) 克服了溶液体系中蛋白质 的扩散系数较小的限制; (3) 能使用快速扫描伏安 法研究电子传递过程; (4) 通过电化学数据分析可 获得丰富的生物化学信息。 蛋白质膜修饰电极的制备: 经过抛光的棱面裂解石墨电极(PEG) 表面产生 较多的亲水含氧基团。在低温(0°C)、低离子强度 和共吸附剂(如氨基环多醇) 的存在下, 通过静电吸 附作用, 在电极表面形成一层蛋白质膜(吸附量10- 11 —10- 12 mo l cm - 2)。共吸附剂在荷电的蛋白质和电 极之间起着促进电子传递的作用。 B.蛋白质-溶胶/凝胶修饰电极 溶胶-凝胶法一般是以金属盐或半金属盐(硅酸甲脂TMOS,硅酸乙脂TBOS,钛酸丁脂等)为前驱体,在水,互溶剂及催化剂的存在下发生水解和缩聚反应,形成SiO2网状结构。 蛋白质包埋在溶胶-凝胶中, 一方面与硅酸酯形成氢健, 使之构象不易变化; 另一方面, 与硅酸酯中的甲基等疏水基团存在相互作用, 既能保持蛋白质的活性, 又可防止蛋白质从凝胶膜内泄漏, 而一些小分子、离子则可以自由进出溶胶?凝胶的孔隙。特别是一些掺杂和衍生的溶胶-凝胶, 克服了生物分子在溶胶-凝胶形成过程中, 因温度、酸度及有机溶剂等不利条件而降低酶活性的问题。 C.蛋白质-表面活性剂膜修饰电极 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磷脂分子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