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唐朝书法艺术繁荣昌盛的原因
《略论唐朝书法艺术繁荣昌盛的原因》一文,对唐朝书法艺术繁荣昌盛的原因,依据有关历史资料作了多方面的评述。其主要的是:一;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到顶峰;二,书法教育定为制度并作为政府铨选官员四才标准之一;三,帝王后妃爱好书法和在书法上取得成就者大有人在;四,文臣武将中有不少人在书法艺术上造诣很高;五,许多作家、诗人、妇女和僧道都是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理论家;六,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又推动了书法理论的大发展。
中国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发展到唐朝达到第二个极盛时代,出现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理论家,并开创了有唐一代新风。有记载有姓名的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理论家,就达一百八十多人。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记载能书之人有二百四十五人之多,而大量民间无名书法家尚不在其列。这两个数字虽不完全一致,但却说明了唐朝书法艺术的繁荣昌盛。
为什么唐朝在书法艺术上比历史上第一极盛的晋朝更发展、更繁荣、更昌盛呢?我觉得有下列原因是比较明显的。本文只根据有关历史评述,简要介绍其情况。
一、 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到顶峰。
自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统一宇内,建都长安,至公元907年被灭亡止。共传二十二主,二百九十年。唐朝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宋元明清。书法艺术发展到同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达到顶峰状态。
隋末农民战争严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从公元627年到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贞观之治,迅速恢复了封建秩序,并使唐王朝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取得巨大成就。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大多数农民都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水利事业也大大发展,农村经济又走向繁荣。手工业作坊的设立,造船、织锦、煮盐、银冶和铜器制造的发展,驿传、驿马制度给商人以交通上的便利,许多商业中心城市的繁荣,平定西突厥的侵扰,加强了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到吐蕃,带去大批大匠、生产技术书籍、蔬菜种子、手工艺品及杂技百工、黾兹乐等,使藏汉两族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这一时期中国商人到在中亚和西亚,使阿拉伯等国商人到长安,使长安成为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外国船舶也到达中国沿海城市,使中国文化大量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造纸传到中亚,以后数世纪中,由阿拉伯人传入欧州,对西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总之,唐朝这时武功文治,政治开明,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的顶点。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正是由于唐朝经济的发展,大大超越了前代的水平。现加上最高封建统治者皇帝的提倡、重视,使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推向新的水平。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继晋朝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第一个发展高峰之后,唐朝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又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大约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由唐朝开国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树立了二王的书法正统地位,著名大书法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王知敬、孙过庭等人。后期由开元之后到唐朝灭亡。唐玄宗善八分喜丰肥,书风逐变,出现了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徐浩、柳公权、李阳冰、张旭、怀素等人。
清末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一书中极力卑唐的评论是欠当的。而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的评论还是比较公允的。他说:唐代书法之盛,不减于晋。以书为教仿于周,以书取士仿于汉,置书博士仿于晋。至专立书学,实自唐始。宜乎终唐之世,书家辈出矣。
二、 书法教育定为制度并作为政府铨选官员四才标准之一。
中国历史上,专门的书法教育王迟从汉朝算起,当时叫书馆,教师叫书师。到唐朝书法教育作为制度定下来。在隶属国子监的六所高等学府中,有一所便是书学。唐朝科举的六个科目中,书法为其一科,名叫明书。中央政府铨选官员,以四才为标准,其中三曰书,楷法遒美。唐朝政府还为书法家设立专门的官职。在皇帝身边的有侍书学士,唐朝的书法大师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都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之治的二十三年中,不仅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赞》,确立五羲之在书法上的崇高地位,出内府金帛,广徵博求王羲之的墨迹,精工模搨使广为流传之外,还准予设立弘文馆,传习书法。据唐六典(卷八)弘文馆学士条记载,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诏令现职之京官,不论文职武职,凡列五品以上,喜学书法,且笔法稍佳,具有发展潜能者,皆准到弘文馆聆听书法之讲授,敕由欧阳询、虞世南负责教授楷法,故使士庶,学书风气,大为丕振。由此,可以看到,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唐初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在融会南北书风上也起到积极作用,使唐朝在书法上出现一种新的风貌。
唐初,虞世南是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的学生,虞派传人为陆柬之、陆彦远等人;欧派传人为欧阳通、殷令名等人;褚派传人薛稷、薛曜等人。
三、 帝王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