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师生状况及其学术史意义.pdf
第3卷 第6期 教 育 学 报 VOI.3.No.6
2007年12月 Journa1 0f EducationaI Studies Dec.2007
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师生状况及其学术史意义
叶 隽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通过考察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师生状况,注意到其创办时代师资组成里的中、德两国人员身份的双重
性,分别选择其核心人物中国学者杨丙辰、德国学者欧尔克作为主要个案;同时考察此时期有代表意义的学生,以
日后在德语文学学科有“北冯南张”之称的冯至、张威廉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中德合作”与“师生传承”的视角穿
插,展现中国现代学术建立过程中相对被人忽视的师生互动状况(此处具体是北大德文系早期),同时追溯由这些
具体个体反映的德文系发展与蔡元培北大改革与创立现代学术制度的内在关联,由此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
的意义及可能之缺失。
关键词:北京大学;德国文学系;师生关系;学术史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07)06—0062—11
一
、 创办时的师资:以“中杨德欧”为例
办大学,最重要的是教师状况。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要言之,师资的质量,关系
到学校办学的最终成败与否。蔡元培之办理大学,最擅长的一招,就是招聘名家,为此可以不惜工本。请得
陈独秀及《新青年》的北上,都是其独到之招。同样,办理德文系,作为留德学人的蔡校长,自也有其“成竹在
胸”的一面。蔡氏与德国方面的友人,相交颇厚,自然也就不难寻得渠道,来访觅第一流的学者教师。
在中方师资方面,朱家骅、杨丙辰、顾孟余虽然都为早期留德学人,但其专业领域并非德语文学。朱家骅
学地质,前后两次留学,日后更是出任高官,与德语文学专业关系不大。但他请来欧尔克,将德国第一流的文
学教授请到中国执教,对北大德国文学系的开辟之功不可忽略。顾孟余日后也以学官事业为主,在专业型的
学术上贡献有限。这两位在文化政治领域自有其重要意义,但非在本书论述之列;就专门的学科史角度考
察,杨丙辰的功绩显然更值得特别关注。虽然,北京大学之创办德文系,并非“开天辟地”,但其与最早的同文
馆之教授德语,仍有“质的区别”。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实际主事者,实为杨丙辰,至于他更在1935年创办中德
学会时厥功颇伟,且按下不提。杨丙辰早年学习法律,以后转行治德语文学,论文不多,译著不少,其贡献主
要还在“教书育人”与“机构建制”之上。不管是早期在北大的筚路蓝缕,还是稍后在清华的重做冯妇。作为
中国“德语文学学科”的开创者,杨丙辰功劳甚大,值得大书一笔。
杨丙辰之出任德文系主任,当然有其原因。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即这与他的留德背景有关系。杨氏早年
留学柏林大学,学习法学,但归国后却转行成为了德国文学这一专业的开山祖师。杨氏是河南人,获省政府
奖学金资助留德,1913年夏季学期起在柏林大学注册学习法律,原名为杨震文(Yang Zhenwen),在德注册
名为Yang Dschen—wen。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才启程归国,出任北京大学德文教授,后来还服
务于清华。1933年,北平的中德学会建立后,他与卫德明分别出任中、德双方的干事。1935年对,他曾短期
出任过开封的河南大学的校长。除了作为德文专业的开创者之外,他的重要功绩表现在翻译 。他的译著
包括莱辛、席勒、歌德、豪普特曼和其他德国诗人的作品,影响颇大。他还翻译过里尔的《德国卜 车的性格》与
收稿日期:2007—09—25
作者简介:叶隽(1973一),男,汉族,安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德国古典文学、牛欧文化交流史、学
术史、思想史、教育史等研究。
第6期 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师生状况及其学术史意义 63
费希特的《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讲》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