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雅俗共赏的昆曲《双下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雅俗共赏的昆曲《双下山》.doc

浅析雅俗共赏的昆曲《双下山》   摘要:耒自,中国京剧刊物92.4期京剧与昆曲付雪漪言道,昆曲,剧在江南定型之后,不断番衍发展.在明万历初即传入北京,昆曲在当时被尊为官腔.从万历钞本,钵中莲传奇,杂调剧本中可看到,凡剧中之神……而一些妖鬼、奸邪与被丑化的角色,则唱地方小调,杂曲。足见昆曲很早就被认作是正统,严肃的声腔。关键词:《双山下》;精神内涵:表演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40-02      折子戏《双下山》是昆曲很著名的曲目之一,由两个折子戏《思凡》、《双下山》而成,现在昆剧、京剧和地方戏曲舞台仍传承演出着,而且,由于特殊的演出要求,还经常作为剧目培养着演员“入门教学”曲目之一。   《思凡》一剧是花旦的入门曲目,那《双下山》一剧则是丑行入门必备的一课。从资料上看起码到明朝中期,就已有了相关的折子戏,而且经常在舞台上演出流传于社会之中。   《双下山》故事情节的趣味性与故事主题的人性化,趋时性特征性是这一剧目存留的一个主要因素。它涉及的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即出家人对于男女情爱以及世俗生活的向往。这类剧目在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中经常出现,据记载如:冯惟敏的杂剧《僧伲共犯》等。此剧不仅仅以寺院作为情爱故事的背景,而且直接让和尚和尼姑作了剧本的主人公,就把“愿把有情人”名词推荐给社会和“才子佳人”   “才好才好方才好,取下了僧枷帽,养起头发来,戴顶新郎帽,我和你作夫妻同偕到老”。这些事故情节表明人物内心的苦闷以及对社会世俗生活的表述。剧目的文本有一点肯定的是,和尚下山的折子戏从产生以来其“曲文”流传至今基本保持了原貌,和尚尼姑调戏的情节也一直保持着。   《双下山》的情节和感情内涵与《思凡》相似,两剧的主人公都在二人之间调换,二人在自我表白的基础之上,还产生了相关的语言行动,即大胆的“相调”以至相约。所以,这段折子戏之中就增加了许许多多的曲调,例:“男有心来女有心,哪怕那山高水又深,约定在夕阳西下会……南无佛阿弥陀佛”。这些构成了戏剧情节的中心。同是“心怀鬼胎”的僧尼经过简单的试探之后就很快的达成了一致。在其间沟通过程中即似“僧”主动调戏,“尼”似“拒而还迎”却十分有趣。使得本戏的情节充满了情趣,则靠着情节的诙谐和趣味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除了情节方面的原因,这一折子戏的主题内涵人性化特征以及“适时适度”也是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双下山》从其本质来看,具有很强的民间性质。民间性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其的表现感情的率直和直接,此剧没有说教也没有道德伦理的内涵,而是从人类最基本的感情需要,爱的需求出发,为人类的情和爱唱赞歌,在天理与人欲的选择中,出于人类本性的情和欲已经占据了优势的地位,整个思想被浓郁的尚情氛围所笼罩。   在文学方面讲,“汤翁”的《牡丹亭》正是杰出的代表,如果说《牡丹亭》是情和欲雅文化圈的体现和反映的话,《双下山》的本身则恰恰可以视作为俗文化圈产物。它与《牡丹亭》之中弘扬人性和情欲的精神互相贯通,这种符合时代精神高雅的作品由于具有适时的特征,也沿续其艺术和舞台的生命力,成为了持续的经典。   表演上的内涵丰富是折子戏传承常演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僧尼相调”的题材及其它为演员在舞台的表白提供了丰富的表演空间,是一出潜在“动作”性和戏剧性的折子。在表演上颇有意趣,很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尤其是和尚和尼姑之间言语的一番戏谑,为演员提供了充分的动作和表演空间,可以收到很好的舞台效果。例剧中人,本无:优尼戢手,色空:上人戢手,本无:优尼何来?色空:仙机庵来,本无:何往?色空:下山探母……   这段在表演之中,包含着许多有趣的舞台动作,两人本已分开,各其登程,但僧与尼两个动作又使得戏剧情节得以进展而越来越有趣味。一个是僧转身觑视,一个是尼姑的回视,两个细小的动作表现了二人的不舍,所以,两人之间在一个古庙故意停转,一个则是为了一场快活而赶上了“相缠”。之后,已经挑明尼姑心态的和尚于是大胆调戏,先是有语言方面的戏弄,进而付诸行动,有“抱旦介”的动作,当尼姑假意叫人时,和尚又有“跪旦介”等动作。这一系列的舞台动作,加上语言配合极富表现力,完全可以通过演员表演取得十分有趣的舞台效果。同时,在这样的剧本安排之中,演员还可以利用剧本提供的表演空间,充分发挥演出技巧,为了配合这样的戏剧情节,演员的身段也无疑繁重,这无疑也是本折子戏曲在表演上的特点更加凸出。   在传承《双下山》剧情“表演”为例,可以看得出是以上所谈的,促使常演不衰。与早期《和尚戏尼姑》略有不同的是在现在的和尚下山一剧之中已经增加了一些新的舞台动作。下山前“本无”和尚除了唱表词意之外,尚有“身背着”观众以“袖”遮脸、斜步上场欣赏大自然的景色时“手舞足蹈”表现,以及决定下山时“转佛珠”等一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