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情景关系) (1)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例4: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2)乐景衬哀情 例5: 谢亭送别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分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例6: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3)以哀景写乐情 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 (二)意境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即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象——境——情 高考复习之 古代诗歌景物形象鉴赏 一切景语皆情语 1.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蕴含的意义。 2.了解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4.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一般的答题格式。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1、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2、分析意象和意境,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意象题 什么是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 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分析: 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啼鸟:欢快的气氛 风雨:无情的风雨 落花:实让人惋惜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这就是意象! 先想到 再想到 总结一下 从刚才的诗歌中,可以归纳两点: 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形象是意象的根。 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诗歌具体语境有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 要由“落花”产生 “让人惋惜” 的联想,首先,读者要有一定生活体验,其次,作者有明显的语言暗示(“知多少”)。 最后,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 象 抽象的主观“意”: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感情 具体的客观的“象” :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景物、事象与场景 意 象 总之,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和场景。 意象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折柳” 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梅花 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