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性黄疸.ppt

  1. 1、本文档共1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肝细胞性黄疸

期刊報告 題目:黃疸 作者:黃維俊 西醫的看法 (1)依病變部位區分 (2)依膽紅素的類型區分 (1)依病變部位區分 肝前性黃疸 肝細胞性黃疸 肝後性黃疸 肝前性黃疸 肝前性黃疸又稱溶血性黃疸,當大量紅血球被分解時出現的黃疸。 肝細胞性黃疸 當肝臟無法正常處理膽紅素時出現的黃疸。 肝後性黃疸 肝後性黃疸又稱阻塞性黃疸,多在膽管阻塞造成肝臟無法正常排除膽紅素時出現的黃疸;原因包括如結石、蛔蟲、膽囊膽管癌等。 (2)依膽紅素的類型區分 (1)未結合型的高膽紅素血症 (2)結合型的高膽紅素血症 (1)未結合型的高膽紅素血症 肝對膽紅素攝入的減少:如Gilberts syndrome或是藥物引起(如Rifampin) 肝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受損:如新生兒黃疸或遺傳性高膽紅血症 (如Crigler-najjar syndrome) Crigler-najjar syndrome type 1 為一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已知缺陷基因為UGT1 症狀: 以先天性家族性非溶血性膽紅素血症(congenital familial nonhemolytic jaundice)合併出現核黃疸(kernicterus)為主要病徵 特色: 膽紅素值(total serum bilirubin)會明顯升高至20~45mg/dl, 肝臟組織的分析中並無殘餘葡萄糖醛酸轉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的活性反應。 Crigler-najjar syndrome type 2 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缺陷基因也是UGT1,因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酵素(UDP-glycuronosyltransferase)部分缺乏而引起此症,可發現殘餘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反應。一般較不嚴重,不會致死 結合型的高膽紅素血症 定義是當升高的膽紅素中超過50%為結合型就歸為結合型的高膽紅素血症,如Dubin-Johnson Syndrome、Roter syndrome Dubin-Johnson Syndrome 此症候群大多數是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在排出結合型膽紅素上有缺失,主要是膽小管漿膜上缺乏運送bilirubin glucuronides的運送蛋白,造成處理一半的膽紅素會積聚在肝臟裡,因此肝臟看起來會變得黑黃,俗稱為「黑肝」。 大多無症狀,除了慢性黃疸外壽命和一般人是一樣的 Roter syndrome 為無症狀的結合型高膽紅素血症,其肝細胞在攝入及排出的過程中有多重缺陷,但不會有色素沉澱,病人大多有慢性黃疸而壽命正常 中醫的看法 [定義] [範圍] 本次討論黃疸之範圍,包括歷代醫家所論多種疸證,但均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特徵,若身黃或小便黃而目不黃(如虛黃、黃汗等)不屬本篇討論之範圍。 現代醫學的急性傳染性肝炎、膽道疾患、溶血性黃疸等發黃者,均可參考本篇進行辨證論治。 [歷史沿革] 黃疸一病,從《內經》至明清以來,隨著對黃疸的認識深化和發展,提出了一整套的理法方藥,形成了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先秦兩漢時期 理法方藥初步形成,奠定了後世認識黃疸之基礎。 二、隋唐宋元時期 諸醫立說,學術爭鳴深化,補充了黃疸的理、法、方、藥。 三、明清時期 對黃疸的認識趨向完善與系統化,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一、先秦兩漢時期 中醫醫學對黃疸的論述,始見於 《內經》,該書首創黃疸之病名,提出了本病臨床之主證,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云︰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 《靈樞.論疾診尺篇》云︰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指出了目黃、身黃、小便黃為黃疸病的三大主要症狀。為後世認識本病奠定了基礎。 在病因病機方面, 《素問.玉機真臟論》云︰發痛,腹中熱,煩心出黃。 《素問.通評虛實論》云︰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靈樞.經脈篇》亦云︰脾足太陰之脈,.…‥是主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閉,黃疸。提出了黃疸的病因為濕熱外發所致,病變臟腑主要在脾,強調了陰陽之氣久逆不和乃本病發生之病理基礎。 在治則方面, 《內經》雖無專論,然所立祛濕之治則,為後世醫家論治黃疸所效法。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漢代,張仲景在《內經》的理論基礎上,結合臨床經驗,進一步深化了對黃疸病的認識。初步形成了理法方藥,首創黃疸病辨證論治之先河。 病因病機 提出寒濕,瘀熱為發黃的主要原因 《傷寒論》云︰傷寒發汗己,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金匱要略.黃疸病》亦云︰黃家所得,從濕得之,脾色必黃,瘀熱以行。在臨床證候方面,張氏在《金匱要略》中作了詳細的闡述,並根據病因病機和症狀,將黃疸區分為黃疸、谷疸、女勞疸、酒疸、黑疸等五種 治療法則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