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一种良知叫感恩
——贵州湄潭县《十谢共产党》歌曲创作的时代意义
山清水秀,鱼米丰足的贵州湄江河畔,百姓用一首《十谢共产党》感谢伟大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掌舵者,这一方水土养育的这方人在青山绿水中保持了他们记忆与思维的完整性,用泥土恢复了与共产党水乳相融的本义。
深恩难忘,湄潭百姓《十谢共产党》
感恩是一份美好感情,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人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纯洁的光芒。
1960年,作曲家朱正本拿到词作家张士燮编创的一首《十送红军》歌词后被深深打动,立即在当年江西百姓送别红军歌原旋律基础上修改谱曲,当谱到“千军万马江边站,四方百姓泪汪汪”时,作曲家泪雨滂沱。后经电视连续剧《长征》作为片尾曲传唱后,《十送红军》成为红歌经典名作。
49年后,在红军长征的红飘带舞动过的黔北腹地,一个名叫湄潭的小城,一群来自乡间普通老百姓站在河边道旁坝上,他们唱的是一阕《十谢共产党》: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
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
三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以前穿的蓑草衣,现在毛料新时装;
四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以前住的茅草屋,现在砖瓦新楼房;
五谢共产党,走路把你想,以前走的羊肠道,现在道路宽又广;
六谢共产党,照明把你想,以前照的桐油灯,现在电灯亮堂堂;
七谢共产党,上学把你想,以前一堆大老粗,现在“两基”一扫光;
八谢共产党,看病把你想,以前有病无钱医,现在药费能报账;
九谢共产党,致富把你想,以前种粮要上税,现在免税还补偿;
十谢共产党,养老把你想,以前抚儿来防老,现在放心政府养。
党的恩情永不忘,誓把忠心献给党!紧紧跟着党中央,幸福日子万年长!
这是一首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村民集体创作、自编自演的“花灯”歌词,与数十年前的《十送红军》同样来自民间,它简单的词句像家里的粗棉布、朴实的话语像老人在拉家常。不一样的旋律、一样的心声,从江西到贵州,从革命摇篮井冈山到革命转折地遵义,顺着长江水一路流淌,顺着历史的潮流一路流淌。
这首歌在湄潭的山水间悄然传唱,在通村公路的竣工仪式上,在茶叶加工厂奠基仪式上,在农家小楼建成的搬家仪式上……当地群众用朴实无华的唢呐,吹奏出他们对六十年新旧生活的回忆对比,倾诉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关于感恩,湄潭百姓有理由奏响这首旋律——
2003年至2008年间,湄潭县投入4000余万元修建公路,全县共改造、新建农村公路100余条,总长1200余公里。2005年实现了乡乡通油路,2008年实现了118个行政村100%通公路,70%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一条条水泥通村公路把22万亩茶海紧紧相连。好山出好水,好水育好茶,相比于地域的空间概念,路作为一个全新的存在,完全打破和重塑了一个新的疆域,把以茶富民的定义无限扩展,给了湄潭县数十万茶农一份真正的踏实。
走进深山,最打动人心灵的声音,莫过于层层红枫之巅,寒风中红旗下孩子的朗朗读书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仅2007、2008两年间,湄潭全县就投入“两基”经费10660万元,新建和改造68100平米教学用房。如今无论是高山之巅还是涧水之侧,山里孩子的教室不再用塑料袋当玻璃,不再用纸壳做门窗。走到任何一个乡镇,最好的建筑必定是学校,因为那里有我们的孩子。
山清水秀的旋律里也有低沉的音符,这个音符带着先天的不足,它与农村最弱势的群体有关,与贫困有关——不是所有贫困都能通过造血而改变它的生存面貌,有的贫困是根深蒂固的,如家有病者,倾家荡产不足以解其痛;如家有疯者,精粮细棉不够其糟蹋踢打。这样的贫困像一个肿瘤,可以让一个富足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千百年来,“病有所医”一直是中国百姓的梦想。当一个来自中南海的声音,为这个梦想定下了新起点时,湄江河涌动的不再是沉闷的冲礁浪,而是一波波催暖的春潮。
人无室不以为家,公元761年秋天,饱含济世情怀的诗圣杜甫站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看一场暴风雨吞噬了他的茅屋,长立风中呤出一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2004年,湄潭县率先在全省开展极贫户建房工程,集全县之力为无力改变危房面貌的极贫户建造新房。6年来,全县已投入3794万元,为2360户极贫户解决了住房困难。到2010年底,全县可以彻底消除农村危房。在《十谢共产党》歌曲诞生地兴隆镇田家沟,五保户高正明已得到“广厦”三间,白墙青瓦水泥地,房前有山水,可挡寒风、可灌荒田,这房屋不仅仅可以让疲劳之躯有所憩,更让灵魂有所倚。
因为记得,所以才有感恩之心
作为湄潭县首批启动的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2007年10月,中央电视台新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