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服石之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魏晋南北朝服石之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石之风盛行,服石即为服散,一般也就是指服用五石散等石药。 五石散作为古代各类石药的代表,最为声名显赫。鲁迅先生就在自己的作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就有提到过何晏开服用五石散的头。其实,最早服用五石散的时间应该更早。晋代皇甫谧《解散说》中云:“然寒食药者, 世莫知焉, 或言华佗, 或言仲景, 考之于实, 佗之精微, 方类单省。而仲景有候氏黑散、紫石英方, 皆数方相出入,节度略同。然则寒食、紫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可知在张仲景之时,已有五石散的配方。 我们可以再往前推一推。《史记》记载: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臃。”遂曰:/“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臣意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馀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论曰‘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鑱石’.。”文中说的“意”,是指淳于意,淳于意是西汉吕后、文帝时人。由此可见,西汉人已在食用五石散,比何晏早了数百年。如果按照文中的“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那么这说明在淳于意之前,就已经有医书论及五石散。而讨论五石散的人很可能就是下文提到的扁鹊。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可以判定,五石散很可能在先秦就已经出现,至少西汉前期,五石散已被医家常用。 服石的传统其实还要更早。《周礼》有云:“凡疗疡以五毒(石脑、丹沙、雄黄、矾石、慈石)攻之。”可知在周代之时,人们已经用石药来治病。 声名显赫的五石散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五石散的出现并不是以毒药的形式,反而它是一方治病的方子,它的药效在下文中会有讨论。张仲景给出的五石配方是最早的,在他的《金匾要略》里,分“草方”和“石方”两种。两方是:(1)《侯氏黑散方》(即“草方”),“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者”。包括十四味:菊花、白术、细辛、获荃、牡砺、桔梗、防风、人参、礜石、黄菩、当归、干姜、芍劳、桂枝(见《金匾要略》卷上《中国历节脉证并治第五》)。(2)《紫石寒食散方》(即“石方”),“治伤寒令愈不复”。方包括十三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括萎根、防风、桔梗、文蛤、鬼臼、太乙馀粮、干姜、附子、桂枝(见《金匾要略》卷下《杂疗方》)。 关于五石,学术界一般认为由石钟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及赤石脂组成。这种说法,最早始于鲁迅先生,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之关系》一文中说“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 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魏晋时期所盛行的五石散实际上系由东汉张仲景的候氏黑散和紫石英方合并加减而成。根据侯氏黑散放我们可知道五石散中应该含有礜石,它是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物,即今天的砷黄铁矿。80年代,化学史家王奎克先生指出:寒食散中有含砷矿物礜石;无机砷化合物含有剧毒,超量服用会引轻重不等的砷中毒;服五石散与服含砷矿物礜石相比,情况十分相似。王奎克先生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这是首次对寒食散的毒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析认识。 至于服石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那是显而易见的。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论断,所谓:“石药发癫,芳草发狂”,并记载了服用石药致病之事。而过量服用五石散,其毒性更为可怕。毒砂是五石散致病的根源,“小量服用,可以起促进消化机能、改 善血象、强健神经等有益作用。超过一定的剂量,则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砷中毒。若长期服用会引起慢性中毒,会先后引起消化机能减退、某些炎症、皮肤干燥发疹以至溃烂、神经中毒、知觉运动障碍等,最后引起全身麻痹和神识昏迷,或引起严重的腹泻,很快地导致死亡,这才是“大毒”所在,也是魏晋名士“服散症”之症结的根源。晋代医家皇甫谧则忠实记录了自己从前服石的切身体验:“初服寒食散,而性与之件……违错节度,辛苦茶毒……隆冬裸担食冰,当暑烦闷……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吸……。”最后为服石所致的“委顿不伦”而悲愤不已,数度欲伏刃自杀。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石之风盛行,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社会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迅速,上层贵族毫无进取之心因而沉溺于荒淫无耻生活中,借服石以壮阳纵欲,而图一时之快,将宝贵的生命孤注一掷。因此, 天亡者甚众。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就是“士人”则借服石来麻醉自我的灵魂,以逃避现实生活中惊心动魄、充满血腥残忍的纷争,从而求得内心的暂时安宁。魏晋时代,虽有短暂的统一,但纷争

文档评论(0)

qhhb4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