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普里姆罗斯和P.欣德米特等中提琴演奏家.ppt

W.普里姆罗斯和P.欣德米特等中提琴演奏家.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普里姆罗斯和P.欣德米特等中提琴演奏家

吳佩宜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時的中提琴成績是第一名,畢業後報考了七家音樂院,,因為當時歐洲習琴重視的是你跟「哪個教授」學習?而不是哪間學校畢業的。而且在德國柏林大城市能擁有更多音樂會、博物館、音樂節等豐富的公共資源,最後選擇柏林藝術大學,同時也是柏林愛樂 團員Ulrich Kn?rzer。 德國音樂學院主修沒有期末考!但是每隔幾週就會有公開的班級音樂會,班級音樂會都是免費入場的,所以會有一些愛好音樂的觀眾前來聆聽。結束的時候不會有考試成績,學生自己衡量自己能夠發揮的程度,同時也讓主修老師換個身分,以觀眾的角度,來理解學生。上個別課時有人旁聽也是很正常的事,學生也可以去旁聽別的教授的個別課,用不同的角度與方法來改善自己的不足之處。 吳佩宜在德國柏林唸書時,經常看到教授和其他一些柏林愛樂團員,穿戴整潔地騎著腳踏車到柏林愛樂廳上下班,或是以地鐵通勤……。這些在藝術領域成就不凡的人,他們過的生活竟是如此平實。歐洲有許多全額獎學金音樂營,這些音樂營讓優秀的學生們互相交流,吳佩宜不僅學習到專業上的知識,以及影響更多的是他們的價值觀對她來說最震撼的就是音樂會的質與量。 因為在德國柏林藝術大學時跟隨柏林愛樂中提琴家Ulrich Kn?rzer學習,所以她很幸運地有很多聽柏林愛樂的機會。柏林這個城市幾乎每天都有世界級的音樂會,她剛到柏林時,把自己重新設定為零,幾乎每天聽音樂會,盡可能把自己打開,讓各種詮釋作品的可能性進來,在需要的時,這些東西再藉由自己的方式轉化出去。 吳佩宜從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藝術家文憑(Diplom)畢業後,她並沒有得到直升最高演奏家文憑(Konzertexam)的資格。當時她真覺得天要塌下來了。反省了自己的不足,並且對一直以來視為理所當然的種種資源,由衷地心生感謝。 一個月後,她去瑞士的琉森音樂節(Luzern Musik Festival),結識了她攻讀Konzertexam的教授Diemut Poppen,聽到吳佩宜的演出後非常欣賞,於是打了通電話給校長,特別為她安排入學考試,讓吳佩宜成了教授的學生,教授的教學方法非常直接強硬,與之前教授常常以「建議、討論式」 的方法極為不同。 這樣的教學,強化了自己一直以來因為走中庸路線而沒什麼張力的演奏方式,這也讓她在激烈的樂團團員甄選時,能夠脫穎而出。有時幸與不幸在當 下很難判定,往往不是你去決定她要什麼,唯一能做的只有盡力,其它順從天意。相信只要帶著感謝的心,下一步的路往往就會在腳邊亮了起來。 「不要害怕去嘗試」是重要關鍵。如果不去試,機會就是零。從台灣到 德國,她買的是單程機票。當時臺灣留德風氣並不盛,所以也沒有太多借鏡。吳佩宜記得留學德國前,有先來旅遊看看情況,當時她的德文並不好,在餐廳跟侍者要奶 油,講了半天對方都聽不懂,最後還是得以英文解釋,那次她感覺真是糗到極點...... 。 藉由每一次的嘗試,瞭解到自己究竟在什麼位置上,試著從每一次的失敗中,得到的經驗是最深刻的,因為失敗也是一種禮物,要相信做好每個當下,適合的路就會打開在眼前! * * * * * * 樂器學中提琴報告 學號浩瑋 一、中提琴的名稱 中文:中提琴 英文:Viola 德文:Bratsche 法文:Alto 義大利文:Viola 二、中提琴的歷史與發展 中提琴的發展和歷史與小提琴十分相似,但在獨奏的場合缺少小提琴的適應性和音色,只好居伴奏的地位,使演奏的聲音便和諧。在18世紀最後20年間,許多樂家逐漸承認中提琴獨特優美的音色,因而常用於海頓和莫札特的弦樂四重奏。 16世紀時,放在演奏者肩上的樂器viola da braccio(手臂維奧拉)和放在演奏者膝蓋上或膝蓋之間的樂器 viola da gamba(腿上的維奧拉)有了區別。後來, 腿上的維奧拉 只用來指低音維奧爾琴。手臂維奧拉 指今中提琴(viola)。音色比小提琴更厚實、溫暖而豐滿。 18世紀中葉,中提琴只在樂隊中使用。18世紀末,隨著弦樂四重奏的發展,在室內樂中也日益重要。19世紀,N.帕格尼尼獲得了一把A.斯特拉迪瓦里製作的中提琴,H.柏遼茲為它寫了一首交響曲《哈羅德在義大利》。柏遼茲不僅把中提琴獨奏寫得非常精彩,而且把樂隊的中提琴聲部也寫得十分優秀。 20世紀以來,出現了L.特蒂斯、W.普里姆羅斯和P.欣德米特等中提琴演奏家。W.沃爾頓為特蒂斯、B.巴托克為普利姆羅斯寫了《中提琴協奏曲》。欣德米特自己寫了4首中提琴協奏曲,由他親自演奏。從中提琴的演奏藝術發展來說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