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经风雪的“老树三叶”.doc
历经风雪的“老树三叶”
读完张自旗、矛舍、李耕合著诗文集《老树三叶》,引发了我深深的回忆与思索。老树,就是这三个年逾八十高龄的作者,一生歌哭行吟的诗人、作家;三叶,就是他们跨越几十个春秋奉献的优美而慷慨的诗篇。树虽老而腰杆挺直,叶虽稀而青春长在。作为他们的同代人,面对这本诗文集,禁不住往事涌现,无边感慨,一腔欣慰,几许豪情……
整整60年前,正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白色恐怖年代,张自旗、矛舍和李耕三个年方弱冠的青年走到了一起,“相响以湿,相濡以沫”,缔结了深厚的友谊。时隔不久,他们随着时代的召唤各奔前程。虽然笔耕仍勤,思念不已,但不再有促膝交谈、倾心切磋的机会,仿佛“相忘于江湖”。直到30年前,拨开笼罩头顶的浓云重霾,重见丽日晴空,他们才又取得联系,患难缔结的友谊重新焕发光彩。“让我相知相忆的友人,几乎都是上世纪40年代……结交的”,彼此相处的“时间长的不过两年,短的仅只几个月,然而,在多少驰风掣暴的岁月里,我牢记的却正是他们”。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有的人短暂相处便能终生相知相忆,而有的人虽与之相处十年二十年,却仍形同陌路呢?”多年前,张自旗曾在写给我的信中提出了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是不是“过去的友谊贴近人情而远离功利”,而在不算短暂的岁月中的人际关系,或在不间断的“运动”、“斗争”中被扭曲了,或因浊欲横流受到世俗腐蚀?我在复信中说:“还有一重要的原因,就是‘真诚’二字。过去的朋友(只要真正算得上是朋友)大都是真诚相待……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只剩下权术、势利、虚伪、敷衍等等,还有什么情谊可言!”如同李耕所说,“小小一册《老树三叶》……”“印证了生之艰难与友情的分量”。是啊,真正的友谊如真金,历经风雪无损于它发出坚实的亮光;真正的友谊如眼睛,容不得半粒沙子和尘埃!
当然,友谊是不会无缘无故发生,更不会无缘无故延续的。60年前,是什么使这三个青年走到了一起,缔结了可贵的友谊呢?是文学,是对文学的热爱,是为了通过文学的渠道寻找我们的同情者和战友(矛舍),是要以文学作品为投枪刺破黑夜呼唤黎明的到来。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正是物价飞涨、特务横行的恐怖统治时期,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尤其是热血青年奋起抗争的时期。矛舍在1948年写的一组散文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人说: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候,在这黑暗里更充满了罪恶……但是,我相信温暖的太阳必将会驱逐那黑暗。黎明前,又蕴藏了多少理想和希望!”正是为了理想和希望,矛舍和李耕、张自旗冒着在白色恐怖下随时有坐牢杀头的危险,写下了不少战斗的诗篇。1948年,张自旗写下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这不是哭泣的时候,亲爱的善良的人们啊……我们要向全中国呼喊,翻身的日子来到了,看啊,中国的土地上,燎原的大火烧起来了,一个巨大的声音,在向我们召唤,斗争!斗争!斗争……”李耕在当时的一次文艺集会上向群众高声朗诵了这首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战斗在不同的地方和岗位,办刊物,编副刊,发表作品,结交朋友,传播真理,团结群众,同许多年轻的朋友并肩前行,迎来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唱响的那个庄严的历史时刻。
然而,人生道路从来就是荆棘丛生,革命征途也不可能总是铺满鲜花的阳光大道。正当这三个刚到“而立”之年的诗人和作家,准备在不同岗位上干番事业的时候,突然被迅猛袭来连接不断的风暴所击倒,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拨乱返正,雨过天晴。而这三个当年的青年都已进入“知天命”之年,日见垂垂老矣。令人欣慰的是,他们没有向命运认输,而是抖擞精神,重新拿起笔来写诗作文,讴歌祖国,品味人生,抒发情怀,还各自取得了新的成就:张自旗成为大有作为的老报人,矛舍获得钢铁技术专家的赞誉,李耕则由于对中国散文诗贡献突出而荣获“终生成就奖”。1988年5月,李耕在回答《江南都市报》编者提问时,提到了他“惹出过祸端”的两首抒情小诗,让我们再一次领教了当年的所谓大批判。李耕1957年在《星星》诗刊上发表的一组短诗,“反右”时被斥为“毒草”,其中被指为“大毒草”的一首只有四句:“湖边的孩子不怕风暴,狂风猛浪吓他不倒;祖父讲过多少美丽的神话,孩子将驾着船儿去湖上寻找。”时隔半个世纪,现在谁还有本领在这首短诗中发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1956年上海《文艺月报》刊载的李耕的一组短诗,“反右”中没有受到批判,“文革”中却被揪出来大施挞伐,其中一首短诗更成为批判重点。这首短诗也只有四句:“鹅毛,是沉不下海底的,海底的月亮是捞不到的,要是姑娘不爱你,骑上骏马也是追不到的。”就是这首短诗,被认为是“五七年漏网的资产阶级典型代表作品”,还被扣上“反对革命理想的颓废主义作品”的罪名。实在难以理解,当年那些拿着棍子的好汉们怎么会有如此“高明”的批判水平?叫人欣慰的是,“历史终究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是严厉的审判官,时间是公正的裁决者,世间万千事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