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09-2.ppt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09-2.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09-2

三、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对偶故事 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1、前道德判断阶段 (4-5岁前) 2、他律道德阶段 (4、5岁-8、9岁) 3、自律道德阶段 (9、10岁以后) (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两难故事” 海因兹应该偷药吗? 为什么?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 阶段 心理特征 一 前习俗水平 1 避罚服从取向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 (4-10岁) 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2 相对功利取向 只按照行为后果是否 带来需要满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水平 (10-13岁 3 寻求认可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 或以后) 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4 遵纪守法取向 遵守社会规范, 认定社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后习俗水平 (青少年早期, 5 社会法制取向 或成人初期, 或永远达不到)6 普遍伦理取向 四、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1.小学生逐步形成自学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 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小学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向逐步分化发展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生品德发展中 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4.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飞跃” 或“质变”。 这个关键期或转折期大致在三年级下学期。 (二)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 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 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 即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 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2、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 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 行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行为 动机 百万富翁为癌症研究捐款50万 可能是为了挽救自己的病情 马拉多纳拍广告 可能是为自己做广告 安慰商场里与妈妈走散的小妹妹 一男子为救被骚扰的女子而受伤 可能是英雄救美以获芳心 A报答B的恩惠 卖车的人给顾客的小孩冰淇淋吃 可能想与顾客 套近乎以卖出他的车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儿童自身 1、社会认知能力 观点采择能力、 移情能力 对社会规则的认知能力社会责任感规则 互酬规则 自我概念 2、自控能力 3、气质、个性、自信等 外部因素 1、成人 自身言行的影响 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态度、要求和行为 创设和提供条件与机会,并给予指导、评价和强化 2、同伴 提供认识、体验他人情感、感受的机会 榜样 行为实践机会 强化 3、文化媒体 4、即时情境因素 (1)儿童在当时情境下的即时状态 (2)亲社会行为可能接受者的特点: 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兄弟姐妹)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