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活性炭—砂滤处理微污染原水研究论文.doc
生物活性炭—砂滤处理微污染原水研究论文
.freelg/L以下时,其平均去除率为82.5%;浊度的平均去除率约82.4%,出水浊度的平均值为0.51 NTU;CHCl3和CCl4的去除率为38.9%。
关键词:微污染原水 生物活性炭 砂滤 氨氮 消毒副产物
1 试验流程及原水水质
1.1 试验流程
采用混凝→沉淀→生物活性炭—砂滤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试验装置如图1。
该工艺的特点是取消了预氯化或其他预氧化过程(如臭氧氧化),利用生物活性炭提供的巨大比表面积和吸附性能.freelg/L,静置沉淀2h);其二为自来水,在使用前先放置2h以去除余氯。滤前水由这两种水以1∶3的比例配制而成,各种水的具体水质情况见表1。
表1 原水水质分类表
水样名称数据范围浊度(NTU)臭味pH值CODCr(mg/L)NH3-N(mg/L)UV254混凝沉淀后的河水最大值11.21微臭
8.1141.856.850.135最小值9.856.8529.482.400.099平均值10.567.5031.263.730.112自来水最大值2.67无7.8012.820.890.086最小值1.246.957.840.120.060平均值1.877.2010.770.570.074配制的滤前水最大值9.62无7.6026.522.160.116最小值0.606.707.771.080.063平均值2.907.1912.701.540.094
2 试验装置及设计参数
2.1 试验装置
生物活性炭—砂滤柱采用双层滤料,上层为颗粒活性炭,下层为石英砂。滤柱直径为45mm,高度为3.0m;活性炭层厚1.0m,粒径为1.5 mm(柱状);石英砂层厚0.5m,粒径为0.5~1.0mm;砾石(承托层)厚0.2m,粒径为6~8mm。
2.2 主要试验运行参数
试验采用连续流恒速过滤方式,滤速范围为4~7m/h。采用气水反冲洗,气冲洗1.5min,冲洗强度为5~15L/(s·m2);然后水冲洗5~6 min,冲洗强度为5~10L/(s·m2)。冲洗频率视试验中水头损失情况而定,用本试验的滤后水作反冲洗水。
3 试验运行情况及结果分析
3.1 挂膜和生物相观测
1999年7月24日自然开始挂膜,水温为24~27℃,进水流速为5m/h。7月24日—8月2日的原水为处理后的河水,8月3日后的原水为人工配制的滤前水。至9月6日,氨氮的硝化率即达到60%,这标志挂膜基本完成(历时一个半月左右),观察到的生物膜呈黄褐色,上层生物膜较厚,并随滤层深度的增加渐渐变薄。
3.2 活性炭吸附阶段
活性炭吸附阶段试验数据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活性炭吸附阶段试验数据统计结果
项目水样统计天数
(d)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去除率(%)浊度(NTU)①93.201.002.1082.9②0.800.100.36CODCr(mg/L)①1014.306.7010.0260.9②7.091.123.92UV254①110.1070.0810.09557.9②0.0720.0250.040NH3-N(mg/L)①91.520.891.249.7②1.430.831.12pH值①97.606.707.19 ②7.776.857.25注 ①表示滤前水,②表示滤后水,以下表同。
从各水质指标的变化可知,NH3-N的去除率极低,滤后水和滤前水的pH值差别不大,说明该阶段的生物活性较弱。活性炭在吸附了25~33d之后(8月17日—8月25日)被穿透,但穿透后仍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而且活性炭上已长有微生物(这可从NH3-N含量的降低看出)。在第39d(8月31日)CODCr的去除率突然下降,说明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已趋饱和,吸附去除有机物的能力变得很弱。
3.3 生物活性炭阶段
生物活性炭阶段试验数据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生物活性炭阶段试验数据统计结果
项目水样统计天数(d)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去除率
(%)
浊度
(NTU)
①279.620.602.9082.4②1.400.050.51CODCr
(mg/L)
①2826.527.7712.7040.4②11.252.667.57UV254①280.1160.0630.09448.9②0.0610.0250.040NH3-N
(mg/L)
①272.161.081.5482.5②0.600.090.27
3.4 影响生物活性炭去除有机物的因素
① 滤速的影响。不同滤速对CODCr和UV254的去除效果见表4。
表4 不同滤速对CODCr和UV254的去除效果对比表
项目时间段滤速(m/h)水样统计
天数
(d)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去除率
(%)
CODCr(mg/L)
9月8日—9月22日5①713.33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