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论文.doc
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论文
..毕业 一九七三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众多帛书中,有一篇被名为《五行》篇。整整二十年後,一九九三年冬,湖北荆门郭店村第一号楚墓出土的众多竹书中,有一篇自名为
《五行》篇。
二十年前的研究已经指明,这个《五行》篇,正是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作为子思孟轲学派代表作来批判的那个“五行”说;二十年後它与《缁衣》等相传为子思的著作相伴再次出土..毕业,并自名曰《五行》,於是多了一层内证,而使此前的断案铁证如山,永毋庸议。
二十多年的工夫化解了二千多年的疑案,使人们对早期儒家有个更切近的认识,着实是一件快事。
( 一 )
当年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横刀立马,一扫千军时,曾如此指责子思、孟轲道: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XX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於後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这篇檄文列出的罪状十分吓人,上自不知先王之统,下至流毒後学之躯,加之以冒充孔子(先君子)真言,混淆世儒视听,真可谓斯可忍孰不可忍之极了。而穷究其源,全在於子思孟轲造出了一个五行说上。遗憾的是,到底这个祸根五行说说了些什麽,荀子竟未曾向人们公布出一文一字,而只顾以毁代说,斥之为无类、无说、无解;除此三无外,别无任何实质上的明示。
碰巧的是,在流传下来的孟子书上,以及相传为子思的书上(《中庸》、《缁衣》等),也找不到直白无隐的可以佐证荀子的什麽五行说。於是乎,思孟五行说,究竟是有是无、多大多高,便成了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
头一个出来解谜的是一千多年後的唐人杨亻京。杨注《荀子》“谓之五行”句说,“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他是根据什麽来断定五行就是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的,并没有交代;大概这在当时本是常识。例如孔颖达注《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句亦曰:“五行在人,为仁义礼智信;威侮五行,亦为侮慢此五常而不行也。”同样的了解,在汉人那里,则要更为简单而且直接得多,例如郑玄注《乐记》“道五常之行”句便乾脆说:“五常,五行也”。
需要说明的是,当着汉唐人把五行与五常直接相等时,他们嘴里所说的“五行”,发音并非wuxing,而是wuheng。这有董仲舒的言论可以作证。董氏在《春秋繁露·五行对》中说:“故五行者,五行也”;《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说:“五行之为言也,犹五行欤?是故以得辞也”。这里的前一个五行读wuxing,後一个则读wuheng,说的是水火木金土之得名为五行,乃得自孝子忠臣的仁义礼智信之五种德行(deheng)。如果将这两个词儿一概读成wuxing,统统解作水火木金土,那便不知董氏所云,堕入五里雾中了。
五种德行谓之五行,在先秦本来不乏其例。荀子谈乡饮酒的教化作用时,便曾说:“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荀子·乐论》)《吕氏春秋· 孝行》也有:“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其亲,敢不敬乎?”准此想来,荀子所指责的子思孟轲之五行,也不会是早已存在了的wuxing,而应该是有关德行的wuheng;杨亻京把它注为“仁义礼智信”,是有一定根据的。
杨亻京的不足在於,他以为五种德行必定是後来称做五常的那个仁义礼智信;这是轻信了汉人的结果。五行(heng)以避讳而改称五常,是汉文帝刘恒以後的事;德行规范为五并固定在仁义礼智信上,则是董仲舒以後的事。汉初并非这样1,先秦更不如此。当然,杨亻京能以看出荀子笔下没头没脑的思孟五行之说应指五种德行,虽不中而不远,已经很为难能可贵了。
後於杨亻京千馀年的近代学人,争答思孟五行之谜者不下十数,可惜多不知wuxing与wuheng之分,而硬以金木水火土的套子来套,或削足适履,或李戴张冠,其距离正确答案比之杨亻京更远。其中唯梁启超者,猜测思孟五行或指五伦或指五常,“决非如後世之五行说”(见《阴阳五行说的来历》);郭沫若者,认定思孟以“仁义礼智诚”作五行系统的演化(见《儒家八派的批判》),为差堪告慰。
欲知正确谜底为何?请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与九十年代有关出土文献。
( 二 )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两卷帛上分别钞着两部《老子》,被名为《老子》甲本和乙本;甲本的卷後和乙本的卷前,各钞有四篇佚书。佚书与所附的《老子》无直接关连,内容也很庞杂,有黄老之言,有儒家学说。甲本卷後的第一篇和第四篇佚书,属儒家学派,给解开两千多年未得其解的思孟五行之谜,带来了一把钥匙。
《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一,无篇题,共一百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