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学与宋明时期严州书院(修改稿二)方宁
理学与宋明时期的严州书院
方 宁1,2
(1.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2. 宁波史志研究中心,浙江 宁波 315000)
摘要:在历史上,严州是一个理学十分发达的地区,该地区理学的传播主要依托于书院来进行。在浓厚的理学思想氛围的作用下,严州的书院与理学的发展密切结合,主要体现在:理学家在书院的兴建与维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书院讲习的内容和学规的制定包含着理学色彩,书院推动当时及后世理学的发展。
关键词:理学;严州;书院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3)04 - 0000 - 00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书院之名初见于唐代,学校式的书院则始于五代,而成于宋初。书院制度历经元、明、清三代而不衰,具有近千年的历史。理学是兴起于北宋时期的新儒学。理学自兴起之后,便与书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到了南宋时期,理学与书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体化的趋势。但揆诸理学与书院历史关联的研究论著,涉及理学与严州书院的论述甚少。①本文依据《宋元学案》与严州各地方志等相关文献的记载,拟对理学与严州书院这一问题略加探讨,以揭示理学与书院一体化融合的态势。
一、理学家在严州书院的兴建与维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严州有许多书院是由理学家兴建的,而且在后来书院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也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理学则通过书院讲学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早在北宋景佑中,被称为“理学先驱”的范仲淹来知严州事,就创建了钓台书院,悉心教化,培育人才。南宋前期号称“东南三贤”的张栻、吕祖谦、朱熹都曾先后来到过严州。张栻在乾道五年(1169)知州事,吕祖谦在乾道五年来为郡博士。在张栻的有力支持下,吕祖谦大力整顿严州书院,精心制定了一套严州书院的学规,教养了一批学人。[1] 张栻还在严州郡城建有丽泽书院,邀请朱熹、吕祖谦讲学其中,传播理学思想,培育理学人才。之后,丽泽书院一直都是程朱理学传习的重要基地。在南宋嘉定九年(1216)朱熹的弟子陈淳受邀在丽泽书院中讲学,宣讲了著名的《严陵讲义》,推广程朱理学,进一步加强了书院为程朱理学学术中心的地位。
遂安的瀛山书院是程朱派理学另一重要阵地。它是一所理学色彩浓厚的书院,虽历经沉浮,但理学韵味丝毫不减。在南宋乾道、淳熙年间由于詹仪之、朱熹、张栻、吕祖谦讲学于瀛山书院,传播理学。不仅推动了当地理学的发展,而且还使瀛山书院的发展达到了其鼎盛期。之后,岁久倾圮。直到明隆庆三年(1569),知县周恪重建。凡为屋24楹,中为格致堂,前为登瀛亭,后为三贤祠、绪山钱德洪祀祠、大观亭,复方塘旧址构一鉴亭。[2]周恪与其兄周怡“尝从龙溪王子与绪山钱子游,深信师门良知之学”,属王学门人。周恪在遂安任官期间,“留心风化,表章节孝及先贤张、朱遗迹,新黉舍,拓頖池,拔士之秀者月课之”② ,“以振起斯文为己任”。周恪在遂安的政治与学术影响力很大。他在为政期间,“政釐弊革,民怀其德”,同时又关心教化,“暇则与乡达彦士论学于方塘之上,关闽洙泗之气象复见于今日”,所以被认为“倡学之功与朱子等”。周恪虽被认为等同朱子,但他“笃信师传,不缁于习”,“政根于学,学本于心”,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忠实的王学信徒。他为政“追原王门之学”,“直率其身以达之政”,在当地深得人心,以致“临政未久,而民知德,诸生服膺”③ 。在他的倡导下,王学开始占据瀛山书院的讲坛。而在他的影响下,瀛山书院因此而出现了学术争鸣的现象,辨析朱陆异同成为了书院教学的重要课题。在瀛山书院这次重建的过程中,由当时的理学家方应时“董其役”,他还与方世义等共捐田十余亩,作为讲会之资。据方志载,方应时“锐志潜修,一宗紫阳之学”,“故在诸生即力请邑侯复瀛山书院,建格致堂以祠文公”,当他“举孝廉”后,“则延钱塘王先生汝止登格致堂,讲学不辍”④ 。不仅在瀛山书院建设过程中作出贡献,而且还在瀛山书院中力倡朱学,宣扬程朱理学思想。另外,在天启年间,方世敏制订学规,以格致、立志、慎修、安贫警士,此学规以理学家的训诫为依据。显示了至明代后期,瀛山书院仍保持着其理学特色。
石峡书院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它位于淳安县东北三里龙山之麓。“石峡开书院,道学渊源地”⑤,鲜明地指出了石峡书院道学重地的学术地位,它是严州地区程朱理学又一重要传播阵地。石峡书院为南宋末年方逢辰所建。方逢辰(1221—1291),字君赐,号蛟峰,淳安人。他“绍程朱绪言”,属朱学后续,“尝叩阍言时事,与权贵忤,抱周程之学以私淑其徒”⑥ 。“归创书院,以教学为事”⑦ ,创建石峡书院,与黄蜕、何梦桂等人讲学于其中。其后,其弟逢振“嗣主石峡讲席,申明蛟峰之学”[3],“讲学于书院以终身焉”。逢振“泒宗紫阳,规循白鹿,以身卫道”⑧ ,是一位坚定的朱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