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彼得·约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解读
彼得·约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解读”
1.德拜的生平简介及主要贡献
1.1生平简介
彼得·约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Petrus
Josephus Wilhelmus Debije,1884年3月24
日 - 1966年11月2日),后改名为彼得· 约瑟
夫·威廉·德拜(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
荷兰-美国物理化学家,曾获吉布斯奖章、尼科尔
斯奖章、普里斯特利奖章、诺贝尔化学奖。
1884年3月24 日,德拜生于荷兰马斯特里
赫特。1901年,进入离家乡30公里的普鲁士莱
茵省亚琛工业大学学习电机工程, 1905年获电
彼得·约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
机工程学位。后来他转学物理,师从理论物理学
家阿诺·索末菲。后来阿诺·索末菲称德拜是他最重要的发现。1906年,阿诺·索
末菲收到巴伐利亚慕尼黑的任命,于是带德拜一同前往并作为助手。1908年,
德拜在这里以一篇关于辐射压强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
1910年,德拜用自己的方法得到了普朗克辐射公式,普朗克自己也承认德
拜的这个方法比自己的简单。同年德拜被晋升为慕尼黑大学讲师。
1911年他继爱因斯坦受聘为苏黎世大学任教。他兼学了电机工程和物理。
1912年又被荷兰乌德勒支大学聘为理论物理学教授,德拜本来满怀希望,
可是不久他被告知因为自己是理论物理学家,不能使用任何实验设备。他不得不
离开乌德勒支大学。
1914年德拜来到哥廷根大学,主管物理学会的理论物理部分,不久成为物
理学会的会长。德拜在物理学会讲授实验物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
年8月始至1918年11月)。
1920年,德拜再次来到苏黎世,这次他担任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院的物
理学教授和物理实验室的主管。
1927年他来到莱比锡大学,担任同样的职位,和海森堡成为同事。
1934年到1940年,他继爱因斯坦后担任德国凯撒威廉皇家研究院(现在叫
1
普朗克研究院)物理所所长,同时担任柏林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凯撒威廉皇家研
究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第一任院长是爱因斯坦。因其不满研究院仅
仅研究纸面上的理论而辞去院长职务。之后研究院的领导普朗克决心发展物理所
的实验部分,当时的德拜是莱比锡大学实验物理的领导者,普朗克决定请德拜来
担任物理所所长。
1936年,在凯撒威廉皇家研究所时期,他主要由于德拜在偶极矩方面的研
究工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
1939年纳粹政府命令他加入德国籍。他拒绝了并回到荷兰。
1940年他的祖国被希特勒军队入侵之前两个月,他来到美国在康奈尔大学讲
课。1946 年他成为美国公民。后来他就留在康奈尔大学担任了化学教授和康奈尔
大学化学系系主任的职务,一直到1952年退休并获得荣誉博士称号。
德拜和夫人玛蒂尔达于1913年结婚,他们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是
彼得保罗鲁本斯,女儿是玛蒂尔达玛利亚。1966年11月2日,德拜在纽约伊萨
卡逝世。
1.2主要贡献
(1)发现了原子比热与温度间关系的规律,对热力学第三定律起了重要作用。
(2)提出了德拜比热式,奠定了电解质偶极理论。
(3)1916年与谢勒合作,提出了用X 射线粉末照相测定晶体结构的方法。
(4)提出了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即德拜-休克尔理论。还建立了
德拜-休克尔-翁萨格电导理论。
(5)提出了分子偶极矩概念及其测定方法。为了纪念德拜,偶极矩的单位就
用德拜的名字命名的。
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获
(6)通过对偶极矩、X射线和气体中电子的
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
(7)他还辛勤培养学生,在学生中L·C·鲍林和L·翁萨格先后获诺贝尔
奖。
2.德拜的家庭生活背景及启示
2.1家庭生活背景
德拜1884年3月24 日生于荷兰最南部的林堡省的首府,马斯特里赫特市。
2
父亲是一个生产金属部件工厂的一个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