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教学烙上“背景”印记.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给语文教学烙上“背景”印记.doc

给语文教学烙上“背景”印记   摘 要: 现在有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背景介绍要淡化,认为背景介绍会影响整个课堂学的容量。其实不然,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史知识,对课文理解得更深,而不仅仅是注重表面的花哨。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注重适时适度地引入背景,而不破坏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使背景介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背景教学 重要性      “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前提。曾经听过一教师讲课,讲授的是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总觉得该教师讲得不深不透,学生听得不明不白。当时的直觉就是:学生没有了解作者的思想,没有达到语文教学让学生的听课思路、教师的讲课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思路这三条思路合一的境界。《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同志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的报告,与《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一起,是当时整风运动的基本学习材料。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这段历史可能不太明晰,如果教师不给学生详细地介绍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这段时间的历史,学生是很难体会作者的心境,以及文章的主旨的。   一、背景教学的重要性   诗人柯岩曾介绍过《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创作过程,更深切地体会到“时代背景”的重要性。她说,创作首先要有生活。1976年的1月8日,北京上空阴霾密布,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全国人民都沉浸在痛苦之中。柯岩老师更是悲痛万分,因为她在十年浩劫中被称作“黑帮”,不允许写作,每天只是劳动。而周总理却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她。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感召着她,当时她已经十年没有写作了,但她的强烈愿望就是一定要写一首诗,来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她在出去走走时,看到街头一位老大娘正摸着石头哭:“周―总―理,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哪?”柯岩老师的灵感来了:可以采用民间哭灵的方式来写啊,于是就有了《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学生既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又知道了作品的创作过程,就会很容易的理解《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的意境。所以我们在授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所谓文史哲不分家,文学必定和历史、哲学是一家的,它们密不可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又怎能远离尘世而独清呢?在美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学英语的时候,甚至课程都是把历史和语文配合在一起的。比如,高中第一年学生的英语课是《世界文学》,他们的历史课就是《世界历史》;第三年的时候英语课是《美国文学》,历史课就是《美国历史》,等等。这样,学生们就可以相互对照,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学作品都有深刻的了解。中国的课程设置还没有特别注意到这一点,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像历史这种课程更是不加重视。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讲授的时候更要注重背景的讲解,否则学生上完课所得到的东西是浮于表面的,根本抓不住实质性的内容。这是学生的心声:“我只知道如果我不知道背景,有些课文根本无法理解作者的意思,难道不是吗?”有时候我们真的是太浪漫化了,认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所以就把一切都往诗意上靠,而忽视或者“淡化”了其他。这样,不仅是对文章的不负责任,而且是对语文教学的不负责任。   二、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两者应并举   (一)抓住时代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文意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社会分合之频繁,时代变迁之迅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的文学作品肯定都会烙上时代的印记。如讲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时,教师一定要介绍它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沉浸到当时七国纷争的时代中去。这样,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到只有在那个时代才会有那样的历史事件,只有在那个时代才会有那样的人物,这对他们理解作品的文意和人物性格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老师孜孜不倦地讲解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多。   (二)抓住作者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次思想   介绍作者背景是每个教师在语文讲读课上一般都会做的。对作者了解后,学生可以站在作者的时代、角度去理解文章,在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之后,学生才能提起对文章的兴趣,进而获得文章的美感。就像上面提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如向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所以他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丰富的资料。而且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N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文章写作的不易。教师如介绍到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并受腐刑这一事件,相信学生会油然而生出对作者的敬佩之情,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就很容易能达到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