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格林童话》中的现实场景.doc
简析《格林童话》中的现实场景
摘 要: 格林兄弟用象征性的语言把日耳曼人的生活经历浓缩于《格林童话》中的森林里,本文追根溯源,解析森林作为场景设置频繁使用的原因,探讨森林和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密切关联,进而从四个方面梳理森林在童话故事中的多重象征意义。
关键词: 森林 格林童话 格林兄弟 浪漫主义
一、引言
19世纪上半叶是德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时代,浪漫主义知识分子秉承浪漫主义文化精神,通过形式各异的创作来凝聚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民族,诞生于1812―1858年间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Kinder-und Hausm??]rchen),即《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Jacob Wilhelm Grimm,1785―1863,1786―1859)在搜集和整理德国乃至欧洲民间传说基础上造就的文学瑰宝,其间蕴含了德国人数百年来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精髓。
幽深神秘的大森林不断吸引着《格林童话》中的主人公们,他们在那里展开一段又一段趣味盎然的探险之旅,打开包罗万象的森林画卷,德国人民的心愿、幻想和信仰,德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无不跳跃其上。森林丰富了童话故事,没有森林的童话注定单调贫乏,无法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森林折射了童话世界的瑰丽奇幻,糅合了日耳曼人的生活轨迹,亦体现了格林兄弟本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本文以森林为研究对象,结合德国地形和文化特点探讨《格林童话》中频繁使用森林作为场景设置的原因,强调森林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重要元素的独特性,并从四个方面解析童话森林的象征意义。
二、森林是德国人赖以生存和文化的根
不同于农耕民族、游牧民族或航海民族,日耳曼人是从幽深的原始森林中走出的种族,远古日耳曼人聚居之处到处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他们在那里和各式野兽为伍、各类野生植物为伴,弱肉强食这一自然法则深深烙印在日耳曼人的心中[1]。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成片的森林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的良田美厦,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日耳曼人从猎人和采摘者变成农民,自此生活在两个互相制约而又彼此依存的生存空间里。祖先在森林中经历的一切好比日耳曼人的童年时代,他们生活在广袤森林的环绕中,一方面感受人类活动由此受到的局限,令他们追忆起过去的一切,另一方面受到内心渴望和追求的支配,不断成长。
后代日耳曼人翘首森林边缘,将他们的愿望、幻想、恐惧、梦境统统投射于此,善恶在此交织,魔鬼和天使在此并存,机遇和不幸在此不断的上演,德国人对于森林的执着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赵鑫珊教授在《德国森林与德国文化精神》一文中指出:“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个内陆腹地的民族,英国民族是个蓝色海洋的民族,那么德意志民族则是个绿色的森林民族。森林的性格即德意志民族的性格。森林的一切,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气质和心态,并反映在她的文化形态中……在德意志民族的气质中有一种森林的风格:稳重、深沉、内敛和肃穆。但是森林同时具备了幽深和恐怖,具有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精神氛围。”[2]数个世纪以来,德国音乐、文学、诗歌、哲学等各个领域无不反映出德意志民族和森林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德国文化精神的源头在森林深处。
三、森林和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格林兄弟生活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前半叶的德国,当时的德国社会四分五裂、黑暗腐朽,但是人们的精神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的冲击和洗礼,已进入个性张扬的浪漫主义时代[3]。德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早在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叶的狂飙突进运动中,歌德、席勒等一大批作家已经致力于强调个性解放,尊重天才,重视自然,把文学视为个人情感的爆发,而这正是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
这一时期的德国正经历早期工业革命,资本家追求利益至上,工业化带来大量污染,自然遭到急剧破坏,城市上空笼罩着灰色,人们对因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违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业文化感到失望,开始渴望回归遥远的过去。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浪漫主义时代,人们迫切想逃离现实,回归自然。对于许多浪漫主义者来说中世纪甚至成为历史、社会和文化上的“理想时代”[4]。人们对于自然的思考反映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浪漫主义诗人和画家、民间诗歌无不体现了对自然主题越来越多的关注。浪漫主义认为,人性原有的纯朴与自然,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因为物质欲望的弥漫,而逐渐丧失了。因此,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自然人性的歌颂,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对象。此外,浪漫主义文学也常常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表现人的自主能力和奋斗精神,以此来塑造理想中的英雄。
森林是日耳曼人生存和文化的根源,亦是大自然的完美代表,格林兄弟身处浪漫主义的巅峰时期,同时又是德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时代,他们深知民间传说更能真实反映人们对于过去和未来的向往,更能体现日耳曼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