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位推进模式浅析《背影》.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主位推进模式浅析《背影》

主位推进模式浅析《背影》摘 要:主位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中语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简述主位和述位的概念以及主位述位的类型,尝试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散文语篇《背影》,使我们更好的观察和研究其语篇的信息分布,从而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原文 关键词:主位;述位;主位推进模式;《背影》 一、主位和述位 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理论最早是由马泰休斯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句子可以划分为“主位”、“述位”和“连位”(Transition)三个部分。后来大多数语言学家把这三部分合并成为主位和述位两部分,把连位看作是主位的一部分。一个句子可以划分为主位和述位。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主位总是位于述位前,“the theme is the starting-point for the message; it is the ground from which the clause is taking off”[2].汤普森认为“The theme is the first constituent of the clause”.这表明: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是交际双方已知的信息,述位是未知的信息。语言交际过程就是不断以已知的信息为出发点,引出未知的信息来阐述、说明已知信息,推动信息传递的过程。[1]句首的主位表达的是已知信息,从传递的信息来看,述位表达的是新信息 二、主位推进的几种模式 1、主位简单线性推进模式,其特点是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成为后一句的主位。其表达式为: (如下T=theme,R=rheme) T1 →R1 T2 (= R1) →R2 Tn (Rn - 1) →Rn 2.主位同一推进模式,其特点是语篇中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位,而每句的述位各不相同。表达式为: T1 →R1 T2 (= T1) →R2 Tn (= T1) →Rn 3.述位同一推进模式,其特点是主位不同,述位相同。表达式为: T1 →R1 T2 →R2 (= R1) Tn →Rn (= R1) 4.交叉推进模式,其特点是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表达式为: T1 →R1 T2 →R2 (= T1) Tn →Rn (= Tn - 1) 5.分裂述位推进模式,其特点是后面各句的主位由第一句的述位派生而来。表达式为: T1 →R1 ( = R1 + R”1) T2 →R2 T3 →R3 三、主位推进在汉语散文语篇中的实例分析 1、对《背影》浅析 1.1、对《背影》的主位和述位分析 我与父亲(T1)不相见已二年余了(R1),我(T2)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R2) 那年冬天(T3),祖母死了(R3),父亲的差使(T4)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R4),我(T5)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R5)。到徐州见着父亲(T6),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R6)。父亲(T7)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R7)” 回家(T8)变卖典质(R8),父亲(T9)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R9)。这些日子(T10),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R10)。丧事(T11)完毕(R11),父亲(T12)要到南京谋事(R12),我(T13)也要回北京念书(R13),我们(T14)便同行(R14) 到南京时(T15),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R15);第二日上午(T16)便须渡江到浦口(R16),下午(T17)上车北去(R17)。父亲(T18)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R18)。他(T19)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R19)。但他(T20)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R20)。其实我(T21)那年已二十岁(R21),北京(T22)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R22)。他(T23)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R23)。我(T24)两三回劝他不必去(R24);他(T25)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R25)” 我们(T26)过了江,进了车站(R26)。我(T27)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R27)。行李(T28)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R28)。他(T29)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R29)。我(T30)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R30)。但他(T31)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R31)。他(T32)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R32);我(T33)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R33)。他(T34)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R34)。(他) (T35)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