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学典籍英译本中国古代文化译介探究.docVIP

基于文学典籍英译本中国古代文化译介探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文学典籍英译本中国古代文化译介探究

基于文学典籍英译本中国古代文化译介探究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包含灿烂的中国文化,但由于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文化缺失。本文参照译介学,主要探讨古代典籍英译本中体现的古代政治、思想、军事和民俗文化的译介研究,探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信息的失落、变形、扩伸、增生等译介现象 关键词:古代典籍 英译本 译介学 古代文化 文学名著的译介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典籍在西方广泛传播,文学典籍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史记》、《资治通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是中国文化的宝库,建构并传承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本文拟以文化为主线,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体会中国文化传播到英语世界的过程中体现的古代政治、思想、军事和民俗文化等,同时分析其英译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失落和变形等译介现象 一、基于文学典籍英译本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译介 《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文学典籍中包含深奥的政治文化,但是典籍英译中存在一些失落和变形 首先,反映思想政治文化词汇涵义的失落。比如,《道德经》中的 “道”字是道家的哲学核心,其内涵博大精深。但在“道可道,非常道”、“天之道”与“大道”等词语中,道字被韦利一律译成“Way” (道路),这种翻译和理解不仅使这个字所承载的深刻的哲学思想消失殆尽,还造成了语义的失真和读者理解的误差 其次,只在表面含义上翻译形象比喻词。《道德经》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韦利把这句话译成“Heaven and Earth are ruthless,To them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are but as straw dogs. The sage too is ruthless, To him the people are but as straw dogs. ”。这里的“刍狗”本是指用草扎成狗,供祭祀时用。但是译本中,老子通过“刍狗”所表达的哲学思想荡然无存, “天地”和“圣人”也变成了残酷的形象,会让西方读者误以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多么的怪异和残忍 二、基于文学典籍英译本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译介研究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倡导的“仁”极富中国思想内涵,它是《论语》道德思想体系的核心。理雅各把“仁”翻译为“true virtue, benevolent actions, virtuous manners, beneficence, perfect virtue”等,韦利通篇把“仁”译为“Goodness”或“Good”,辜鸿铭则选择“being moral”、“moral character”或“moral life”。各种翻译方式各有利弊,但是,由于“仁”的诠释意义丰富,单一的译语词很难真正传达它的本意,削弱了原语的内涵。这些翻译中精确的阐释使“仁”字的不同含义得以呈现,但整体上却给人一种散落的感觉 三、基于文学典籍英译本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译介研究 《三国演义》是一部和军事有关的巨著,里面的很多战役和军事文化我们都耳熟能详。第五回“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大家都很熟悉,里面有个“英”字,字面意义是“英雄”,指刘、关、张三人,英文中与“英雄”字面意义相对应的词是”hero”,英语”hero”这个词汇的内涵意义是不包括中国文化中“兄弟”这一层的。因此,罗慕士把“英雄”改译成了“兄弟”,“三英”译作“the three brothers”,突出表现了原文的内涵意义 四、基于文学典籍英译本的中国古代民俗译介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英译本中的民俗很多,其中包括物质、社会、精神和语言民俗等 1.物质民俗。诗经的《七月》中有这样的句子: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此处的“三之日,四之日”等是指夏历的正月和二月,如果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则不能表达原文要表达的含义,杨宪益,戴乃迭等将其意译为the first month和the second month就比较贴切 2.社会民俗。《红楼梦》里元宵节有吃元宵的民俗,如直译,读者可能体会不出其深层意蕴。所以,杨氏译本将“元宵”、“合欢汤”、“如意糕”分别译为“New Year dumplings”,而英国的大卫霍克斯将其译为first moon dumplings。两者都兼顾了元宵节在中过民俗文化中的意义 3.精神民俗。《诗经》中对于爱情、相思等精神民俗很多,比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窈窕淑女”指的是内心寂静而善良的女子,杨宪益,戴乃迭等译者用gentle和graceful比较恰当地表述了其端庄文雅又漂亮的意思 4.语言民俗。《水浒》中的郑屠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