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疳症分析
对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疳症分析【摘要】 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加味对儿童厌食症的疗效。方法:对30例病例中症状的跟踪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结论七味白术散加味对儿童厌食症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七味白术散;厌食;疳症
厌食和疳症,同属脾胃失调之疾患,均与小儿脾胃不足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厌食日久可发展成疳症,而疳症常有厌食表现,二者在病因病机上相互关联。近年来发病率日趋增高,特别是在城市独生子女中尤为突出。笔者于2008年6月―2009年7月,运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本病3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6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18月。诊断依据均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拟定: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面色少华,体型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2 辩证分型
2.1 脾失健运型(15例):症见面色少华,形态偏瘦,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
多食后脘腹作胀,泛恶、呕吐或大便时干时溏,舌淡、苔白或薄腻
2.2 脾胃气虚型(8例):症见不思纳食,甚则拒食,精神萎靡,形体瘦弱,面色苍白或萎黄,大便夹有未消化食物残渣,或大便稀溏,易出汗,舌质谈、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2.3 脾胃气阴不足型(5例):症见纳食呆钝,食后腹胀,倦怠乏力,多汗烦躁,形体瘦削,喜俯卧,渴不欲饮,或口渴引饮,皮肤干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剥,脉细
2.4 肝脾不和型(2例):症见不纳食,面黄而青筋暴露,心烦急躁,夜寐不宁。稍拂其意即哭闹啼叫,舌红、苔薄或薄黄
3 治疗方法
加减七味白术散基本方:藿香、葛根各6g,甘草、木香各3g,太子参、茯苓。白术各9g(此为1―3岁小儿用量,可随年龄递增)。辩证加减:脾失健运型:去白术加苍术5g,枳实炭3g,神曲9g;脾胃气虚型去木香,加山药9g,枳实炭3g;脾胃气阴不足型去木香,加山药9g,乌梅、石斛各5g;肝脾不和型加柴胡6g,白芍9g,香橼、佛手各5g.每天1剂,水煎分3次口服。5剂为1疗程,一般治疗1―2疗程
4 治疗结果
4.1 诊疗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见改善
4.2、诊疗结果 脾失健运型治愈10例,好转5例;脾胃气虚型治愈6例,好转2例;脾胃气阴不足型治愈3例,好转1例,未愈1例;肝脾不和型治愈1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96.7%
5 病案举例
王某,男,2岁7个月,2009年5月21日初诊。其母代诉:厌食1年余。系母乳喂养,断乳后,常给鸡蛋、猪肝、饼干及糖果等物,不予节制,患儿渐纳谷不香,甚则拒食。症见:患儿面色少华,形体瘦,精神尚可,苔白微腻,指纹淡紫。诊为厌食症。症属脾失健运。治以健脾助运。处方:太子参、神曲、炒苍术各9g,葛根、藿香各6g,陈皮、法半夏、木香、枳实炭各3g,大枣3枚。水煎服,每天1剂,服5剂,病乃向愈
6 体会
健脾不重补而贵在运,脾主运化,脾键则运是脾之生理功能之一。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饮食不司。致小儿厌食因素较多,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脾失健运,胃纳化失常的病理机制是一致的。针对这一病机,结合小儿的特点,治疗上既要补脾,又要运脾、醒脾。处方用药应避免钝补、雍补及峻消,以防阻碍气机,损脾伤正,而应消补兼施,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而不滞,消不伤正的健脾助运法。另外,应重视从胃论治,古人云:“有胃气则得谷”,厌食症者不思不纳,关键在不纳,故辩治厌食,勿忘治胃,宜遵循“治脾宜从升发脾气,运则脾键;治胃多易清降,润则胃生;治脾之药不能代以治胃;治胃之药须防碍脾”之旨
总之,对厌食症的治疗应循序渐进,对顽固性厌食患儿,可遵“胃以喜为补”的原则,诱导开胃,可获增进药效之功。同时,做好预防与护理,饥饱适宜,寒暖适时,对本病的治疗与预防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第5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58.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