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争背景下日常生活诗学
战争背景下日常生活诗学摘要:冯至《十四行集》的诞生有其特定的个人与历史境遇。1940年代,隐居昆明乡下躲避战乱的诗人得以与山水自然亲近,通过对自然的观看与冥想,诗人从平凡的境界和熟悉的事物中发现了日常生活“隐藏”的“陌生”和“深远”,由此体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十四行集》展示了这种日常生活的诗学境界。而40年代战争的大背景使诗人意识到其个人经验与时代、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民族的苦难与个体生命发生着深切的关联。因此,感时忧世的现实情怀总是若隐若现地渗透在《十四行集》的哲学沉思中。“沉潜在万物的伟大的静息中”,诗人感受到个体生命的坚韧与自觉、自我决断的意识与担当的精神,也感受到一个民族觉醒和复兴的希望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集》;日常生活;战争
早在1920年代,冯至就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而冯至在整个新诗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不仅在于“杰出的抒情”,还在于其抒情的衣裳所掩映着的充盈的哲思内核,他“以哲学做为诗歌的底蕴,而以人文的感情为诗歌的经纬”。读冯至的诗,我们像“感觉一朵玫瑰花的香味那样”感受到他的思想。从20年代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到40年代的《十四行集》再到50年代的《十年诗抄》以及80年代的《立斜阳集》,冯至诗风流变的轨迹被认为是“一部动人的四重奏”。而这流变中则又有着一以贯之的诗学精神,即以感性凝聚思想,以诗性叩问哲学,追求形象与思想、感性与知性的融合。正如钱钟书所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象无相,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作为冯至代表作的《十四行集》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诗学精神,甚至被誉为诗化的哲学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十四行集》给出了丰富的阐释,如它同歌德、里尔克思想的关系;它接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它渗透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我们感兴趣的是:这样一部诞生于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的诗歌作品,它究竟表达了诗人对世界、自我与时代怎样的哲学关照;诗人因何种境遇走向这一诗学境界;《十四行集》的表达方式属于诗人冯至独有,还是对特定生存状态下的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意义;在战争与诗歌、战争与知识分子等命题上,《十四行集》是否可能提供一种新的思考维度。我们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分析
一、日常生活的诗性书写
许多优秀作品的诞生无不充满偶然,《十四行集》亦是如此。冯至曾这样谈及《十四行集》的创作契机:
1941年我住在昆明附近的一座山里,每星期要进城两次,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是很好的散步。一个人在山径上、田埂间,总不免要看,要想,看的好像比往日看得格外多,想的也比往日想得格外丰富。那时,我早已不惯于写诗了,――从1930年到1940年十年内我写的诗总计也不过十来首,――但是有一次,在一个冬天的下午,望着几架银色的飞机在蓝得像结晶体一般的天空里飞翔,想到古人的鹏鸟梦,我就随着脚步的节奏,信口说出一首有韵的诗,回家写在纸上,正巧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这是诗集里的第八首,是最早也是最生涩的一首,因为我是那样久不曾写诗了
就像里尔克创作《杜伊诺哀歌》时充满着神秘主义体验一样,搁笔10年之久的冯至,也突然遭遇新的诗情和灵感,仿佛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推动。冯至与里尔克、《十四行集》与《杜伊诺哀歌》之间的密切关联毋庸置疑。不过,阅读《十四行集》时,我们却感受不到里尔克作品那种浓郁的宗教氛围和神秘色彩。尽管两人创作之初都有相似的神秘体验,但在创作方式上,冯至却没有走向里尔克的超验和彼岸神灵世界,而是执著于日常生活经验和感性生命形式,在平凡的生活境界里,透过具体而微的事物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尽管《十四行集》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诗,读来却让人感到亲切宁静、平和从容、沉着玄远。它没有艾略特“荒原”式的虚空与绝望;没有里尔克上帝般的拯救与启示;也没有歌德“浮士德”式的艰难求索;不是杜甫的慷慨悲凉、沉郁顿挫;不是卞之琳的“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也不是穆旦的自我分裂与灵魂冒险。冯至吸收了中西诗学的诸多养分,却凭自己的心性和修养将一切内化为无痕,由此呈现出自我独特的关照世界的方式,即在日常生活中体悟“道”。诗人所观之物、所感之人、所察之事,无不近在眼前,触手可及,合乎人情,关乎世态,为我们常人所了解和熟悉。而就在平凡生活的点滴处,在我们习见的事物和处境中,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豁然敞亮,获得圆满的实现。诗人由此窥见了“一个大的宇宙”,感受到了生命的“辽阔”与“旷远”,洞悉了“一切生的意义”
《十四行集》共由27首诗组成。第1首也是诗集的首句“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奠定了整个组诗的思想基点。“准备着”和“意想不到”既构成了语言的张力,也透露了冯至体认世界的方式。“奇迹”既“意想不到”又“准备着”而来,既超越生活又在生活之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