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艺术家散文优势及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世纪中国艺术家散文优势及启示

新世纪中国艺术家散文优势及启示就散文研究而言,尽管作家身份具有双重甚至多重的性质,很难用一个角色来进行定位和定性;但迄今为止,角色仍然成为研究者喜爱使用的重要参照和标准,因为不论一个作家如何复杂、变化,其主导身份是存在的,也是起着决定作用的。正是在此意义上,长期以来,我们就有了对学者散文、军旅散文、官员散文、报人散文、小女人散文、新生代散文、新媒体散文等称谓和探讨。不过,还有一个角度一直为学界所忽略,那就是“艺术家散文”。[1]其实,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发展中,有不少艺术家写出了较好的散文作品,他们包括李叔同、丰子恺、梅兰芳、张大千、刘海粟、徐悲鸿、黄宾虹、陈从周、钱君、孙伏熙、倪贻德、叶灵凤、新凤霞、黄宗英、方成、吴冠中、叶浅予、黄苗子、黄永玉、黄永厚、范曾、韩美林、刘炳森、洪丕谟、朱以撒、巴荒等。因为“艺术家”的特殊身份、个性及其独具慧眼,其散文也别具特色和优势。进入21世纪,有的老艺术家已经去世,有的艺术家散文创作数量较少,但仍还有不少艺术家孜孜以求,散文作品迭出,并且质量不断提升,从而为新世纪散文增加了亮色,这是值得总结、探讨和思考的。 一、天容地载与大道存心 应该承认,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强调的是“人的文学”,这对于打破各种桎梏与束缚,让“文学”和“人”获得自由无疑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否认的。不过,过于强调“人”而忽略了天地自然的存在及其法则,又使文学走上了另一极端,即对于“人”和“人性”的过分张扬,于是人的“能力”和“欲望”被无限地放大了。与此相关的是,“天地自然”从“人”的视野中渐渐退却,甚而至于缺席和消失了。换言之,作家创作已越来越不重视“天地自然”的维度及其价值,而将“人”放在“天地之精华”和“万物之灵长”的高度雄视甚至无视一切!如郭沫若在诗集《女神》中就说过:“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要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2]在《艺术与自然》中,郭沫若说得更直接:“艺术家不应该做自然的孙子,也不应该做自然的儿子,是应该做自然的老子!”[3]这一面反映了作家在“人的文学”观底下的个性解放思想,但另一面又显示了其对于天地自然的蔑视和毫无敬畏之心!诗人是如此,那么散文家也不例外,如孙伏园曾在散文《南行杂记》中称:“我以为人与人应该相爱,人对于自然却是越严厉越好,越残酷越好。我们应该――把自然捉来,一刀刀的切成片断,为我们利用。”“天下惟至弱的人才杀人,好汉应该杀自然!”[4]站在今天的角度观之,这种自然观是相当可怕的,也是令人费解的;不过,如果站在“人类本位”和“人类至上”的“人的文学”角度观之,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既然“人”是这个世界的主宰,那么,天地自然包括生活于其上的所有生灵就自然在他们的驱使之下了 如果说郭沫若和孙伏园都是现代作家,他们观点的提出还都是20世纪前半期的事情,那么“文革”期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自然观也是如此!新时期以来,人们开始注重“环境”和“生态”保护,对天地自然渐趋尊重,但对于“天地万物”仍然缺乏根本的同情、理解和珍重!最典型的例子是,天地自然在作家笔下经常受到漠视与践踏,“暴力写作”成为许多作家的意识和潜意识追求!如西北的年轻作家王族在20世纪90年代写过一篇散文《一个人和羊》,其中主要写了新疆吐尔逊家的一个宰羊场面:“我”与朋友要体验一下“亲自宰羊”的感受,却在追杀中捉不住羊;于是牧羊主只有自己动手。牧羊主与“我们”不同,他采用的是“抚摸”、“轻吟曼唱”,于是,羊卧倒、闭上眼睛,并将喉咙伸过来。对于这种举动,作者不仅没有悲悯和批判,反而用诗意的笔调写道:“吐尔逊开始剥羊皮。嘶――嘶几下,一张血红的羊皮扯了下来,他抓着两边,在空中翻转几下,然后轻巧地甩出,羊皮划着漂亮的弧线,落在核桃树枝上。”“眼前完全是幻象一样的世界:恬美、宁静、真诚,而又安详……”[5]显然,作家在天地面前是没有悲悯和仁慈,也就没有天地情怀。到了新世纪的2009年,王族又写了《鹰》一文,作者开篇即写道:“鹰出生时至少是双胞胎,多的可达三四胞胎。母鹰产卵后,耐心把它们孵化成小鹰,细心照顾它们。但过不了多久,母鹰便减少它们的食物,驱使它们互相争食,直至其中的强者吃掉弱者。小鹰因饥饿难耐,便把兄弟姐妹撕得血淋淋的,然后囫囵吞入腹中。母鹰和父鹰并不为丧子而伤心,反而在一旁鼓励强者。母鹰和父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其一,优胜劣汰,因为只有强者才可以在恶劣的大自然中生存下去;其二,让小鹰从小就明白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若不心狠残忍,便无生存机会,而为了生存,可以不顾一切。”[6]在整个文章中,作者强调的都是“鹰”的生存法则,毫无“人之道”之反思,这让人联想起姜戎《狼图腾》中倡导的“狼”的人生哲学。可以说,直到新世纪,中国散文更多的仍是“人类本位”,即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