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独具魅力女书――东山歌册
独具魅力女书――东山歌册来到风光旖旎的南国海滨旅游胜地、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音乐)之乡――福建东山岛旅游,不时可在街头巷口、居家茶间看到三五成群的休闲“歌册阵”。歌册是东山岛盛行的一种不需道具,有故事情节的说唱文学,几乎都以媪妇、姑娘为演唱对象,她们唱腔流畅,押韵协调,词汇丰富,或独自清唱、或围聚合唱、或登台演唱,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歌”。歌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像评弹、说书等说唱艺术需要二胡、三弦和鼓乐伴奏,乡土气息十分浓郁
启蒙读物,宣传工具
有一种说法,歌册是宋代以后北方的评话、弹词流传到闽南演变成的。演唱时一般由一人手持歌册视唱,众人欣赏,偶有少数职业艺人用竹板击节。它属于民间叙事诗,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活龙活现的人物形象描绘,是一种多段体的“弹词”说唱,唱词多为七字句韵文,四句为一组转韵,押平声韵。有时根据故事情节及情绪变化插上一段四字句、五字句或六字句。每一韵组最后一字拖长音,唱腔音乐带有朗诵色彩,有基本的腔调但没有定谱,节奏的急缓由演唱者视书目情节需要灵活掌握
以前,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大都与读书无缘,因此,她们把歌册当作启蒙读物、速成课本,在听唱歌册中识字明理,这也是歌册为广大妇女喜闻乐见的原因。辛亥革命以后,歌册的主题思想,以宣扬爱国主义、歌颂清官、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为其主流。由于它是旧弹词演变而来,所以,在歌册的全歌或每个章节开头,常有一段宣扬因果报应的诗或歌文。民国时期,闽南女艺人编写了《缓婚配歌》,反对包办婚姻和宣传晚婚,《新中华》则是宣传推翻帝制的名篇。后来宣传土地革命的《澎湃歌》和宣传抗战和抗日英雄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歌册,至今仍在老辈人中流传。1959年,闽南歌册《海堤之歌》入选首都中南海向中央领导献演,周恩来总理对这一独特的艺术奇葩大加赞赏
唱词化石,独具魅力
古往今来,在闽南最盛行歌册的莫过于东山岛的妇女。史载,早在明代,东山岛就是一个通商口岸,南来北往的商贸活动也带进文化交流。粤东潮州歌册随之传播进岛并和兴化、泉州的“秦腔”、“南词”配合,产生了一种多成份音韵的“东山歌册”。从那时起,家庭中的老妪、闺房里的少女、劳作之余的青壮妇女都以唱歌册为乐趣,其魅力绝不逊于今日的卡拉OK。演唱者有的在空闲时自娱自乐,有时大家一边哼唱,一边织网、补帆或刺绣。听众多就大声唱,听众少则小声唱,唱到高潮处,往往会情不自禁进入角色,与歌册中的人物身世共鸣,情不自禁地插嘴骂几句,赞几声。歌册不但成为妇女们爱不释手的“女书”,而且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许多目不识丁的妇女对于美与丑、爱与恨、善与恶、忠与奸的辨识,以及对历史概念的粗浅诠释和窥见,并不是来自学堂,而是来自“东山歌册”
明末著名理学家、书法家黄道周(东山岛人)在京做官时,一些同僚见他学识渊博,询及家乡文教,黄道周答道:“吾乡娘仔皆善歌”。清嘉庆年间,有个叫陈载坤的侨胞在异国写信给妻,均以歌册韵调形式表述,做妻子的拆阅展读,倍感亲切。有个台胞用歌册文体给家人写信道:“一把雨伞圆又圆,夫妻双双并肩行。恩爱方今未三月,送别我歌泪淋淋,只为生活过海去,妹你切莫太伤心,家中双亲多照顾,辛苦全靠妹一人……”
旧时在东山岛民间流传一句话:“嫁女先要添唱本,让与新娘唱厅堂”。当地有位著名女艺人许甘生前忆述她出嫁时,亲友曾赠她60多部歌册作“嫁妆”雇人挑送到夫家,显示新娘是一位不凡的才女
历经风雨,重见天日
然而,上世纪“文革”十年期间,歌册被列为“四旧”大多付之一炬,几近湮没。幸而,前几年文化部门发现一位居住在东山岛铜陵镇桥雅街,年届八旬的老妪黄武英,她凭着坚强的毅力,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歌册,为我们保留了不可多得的民间文艺资料。经黄武英老人在改革开放后极力搜集抢救的歌册多达上百部1500多万字,其中最长的一部歌册《双鹦鹉》长达200万字之多
黄武英,出生于东山县铜陵镇的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是清代当地的一名秀才。到她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父亲生下四男一女后,为了谋生去了南洋。当时的铜陵镇(古称铜山)文化娱乐非常匮乏,但吟唱歌册毋需道具便可进行的活动却非常盛行。黄武英的外婆、姑妈、母亲都是当地有名的“歌手”,黄武英从小耳濡目染,十来岁时学会吟唱第一部歌册《谢玉辉》后,便一发不可收,小小年纪就能连续吟唱几十本的歌册。她的惊人记忆和聪明悟性经常受到家长和乡亲们的夸奖。20岁那年黄武英带着一箱子歌册作为嫁妆,嫁给了教书先生孙子仪。“文革”浩劫期间,黄武英冒着被随时可能被戴黑帽,挨批斗的风险,把数百本珍藏的“歌册”化整为零,寄存到“贫下中农”歌友家中,使这笔宝贵财富幸免于难
“东山歌册”是闽南地方曲艺的一朵奇葩。近几年,日本TBS电视台记者、美国的中国文化研究学者等海内外媒体、艺人、学者先后多次走进东山岛采风,聚焦“东山歌册”。东山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