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旅游开发过程中意象及其构成要素探究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旅游开发过程中意象及其构成要素探究【摘 要】少数民族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绩斐然,但在旅游目的地意象建构方面仍重视不足。为了探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旅游目的地的意象特征,本文选取了广西三江县城为案例,在城市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对该城镇意象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其他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进行城镇意象的塑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旅游开发;意象
【作 者】林轶,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C95,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3-0182-005
Study on the Image and its Elements dur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owns in Minority Region of Southwest Frontier
Lin Yi
Abstract: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towns has gotten great development, but few shortages about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 Base on the theory of city imag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TDI of minority small towns in southwest frontier, and analysed the elements of it.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chose Sanjiang county of Guangxi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specific analysed the image and it’s elements of the town. All these would beneficial for other Southwest frontier minority towns when they dealt with the problem that how to construct the image dur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Key words: Southwest Frontier; minority Towns; Tourism Development; Image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城镇化的进程加速,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3000美元,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对中国旅游业来说,过去30年旅游经济的增长点是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终端空间的旅游形式,但未来中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将是中等空间范围的城镇旅游。[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19世纪80年代[2],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民族小城镇进行了大规模的城镇建设,希望通过特色意象的构建来形成城镇的“可意象性”,从而提高城镇的旅游吸引力。我国西南边疆地区不仅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而且边貌风情独特,使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意象具有了特殊的地缘及文化要素
二、意象及城市意象理论
关于意象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也有学者认为意象(Image)本身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指的是个体知觉的结果, 即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的结果[3],是人们对他所经历的环境所建立的心理图象,或称心理印象[4]。就意象的生成过程而言,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在全部信息中选择若干印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心理结构的过程[5]
19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家凯文#8226;林奇(Kevin Lynch),以城市物质空间为对象,研究了人们对物质环境的知觉(即对城市形式的知觉),以及所形成的心理意象。林奇指出,意象的形成是由特性(identity) 、结构( structure)和意义(meaning)构成的[6]。特性是特定场所的特质,特性若不强烈,在意象的形成过程中就会被忽略。另外,意象必须是一种物体的形态,而且能和其它物体发生相互联系,这种相互的关联特征就是结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