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验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验案

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验案【关键词】 针刺量学;吞咽障碍;临床验案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50-01 吞咽障碍(Dysphagia)是临床上常见的脑卒中后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2%-65%(亦有报道发生率为57%-73%),可导致呛咳、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我们针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3例住院患者运用针刺手法量学四大要素进行针刺治疗及观察,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针刺操作 3例患者均按照“醒脑开窍”常规选穴及常规手法操作。吞咽障碍、饮水呛咳加风池、完骨、翳风三穴,操作中3穴均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术1分钟,留针30分钟,每天上下午各一次,2次针刺时间间隔不超过6小时 2 病案举例 例1,李某,男,66岁,退休住院号:219282,住院日期:2010-04-04 主因“右侧肢体无力2天加重1天伴吞咽困难”入院,当时神清,精神可,语言尚清,右侧肢体无力,右侧面部麻木,饮水咳呛、吞咽困难,纳可,寐欠安,二便调。洼田饮水试验5级,腾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2分。采用上法治疗2天,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症状明显好转,可从口中进食牛奶、果汁等流质或半流质约200ml,蛙田实验3级,腾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4分,四肢活动无力较前好转。5天后,可进食米粥、面汤约500ml,蛙田实验2级,腾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7分,四肢活动好转,家属搀扶下可站立。治疗15天后,饮水进食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蛙田实验0级,腾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10分,四肢活动能力恢复,生活可自理 例2,张某,女,46岁,银行职员,住院号:220442,住院日期:2010-04-20主因“语言不利、饮水呛咳8小时”入院,当时神清,精神可,恶心呕吐,语言不利,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四肢活动尚可,纳可,寐安,二便调。洼田饮水试验5级,腾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3分。采用上法治疗2天,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症状明显好转,可从口中进食牛奶、果汁等流质或半流质约200ml,蛙田实验3级,腾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5分,语言不利较前好转。5天后,可进食米粥、面汤约600ml,蛙田实验2级,腾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7分,发音构音功能基本恢复。治疗15天后,饮水进食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蛙田实验0级,腾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10分,语言清晰流利 例3,白某,女,55岁,退休,住院号:227747,住院日期:2010-07-28 主因“四肢活动无力伴吞咽困难、饮水咳呛3天”入院,当时神清,精神弱,语言不利,持续双侧肢体活动不利,饮水咳呛,吞咽困难,头晕,纳少,寐安,二便调。洼田饮水试验5级,腾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3分。采用上法治疗2天,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症状明显好转,可从口中进食牛奶、果汁等流质300ml,蛙田实验4级,腾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5分,四肢活动无力较前好转。5天后,可进食米粥、面汤约600ml,蛙田实验2级,腾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8分,四肢活动好转,家属搀扶下可站立。治疗15天后,饮水进食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蛙田实验0级,腾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10分,四肢活动可,生活基本可自理 3 分析与体会 我们在针刺治疗中均严格遵守针刺手法量学的具体要求。针刺手法量学是石学敏院士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并逐步完善其定义及量化操作标准,科学地界定了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等针刺手法的四大要素,使针刺治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及可操作性,从而使针刺治疗由定性的补泻上升到定量的水平。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中,作用力的方向至关重要,针刺风池、完骨、翳风三穴,操作中均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通过穴位刺激可兴奋咽喉部肌肉,防止失用性萎缩,通过刺激受损部位的脑神经,使其活性增加,反复刺激兴奋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能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促进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通路形成。捻转补泻与作用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针刺此三穴时,均采用小幅度、高频率,其限度为1/2转,频率为每分钟120次以上的捻转补法。迅速激发经气,以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是,每个穴位1~3分钟。这一参数是经过对正经361穴,经外50余穴的逐一考察对比提出的。针刺此三穴,每穴施术1分钟,留针30分钟。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3h~6h,针刺治疗后其持续作用时间因病而异,为找出针刺治疗有效作用的蓄积时问,经50余病种的逐一勘测,提出每个穴位在治疗不同病种中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我们在治疗以上3例患者时,每天针刺1次,与每天针刺治疗两次且时间间隔在6小时内的患者,疗效观察对比后,后者在治疗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