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主权归属之争及相关问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钓鱼岛主权归属之争及相关问题

钓鱼岛主权归属之争及相关问题[摘要]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即以对外侵略扩张为基本国策,将南扩战略置于优先的地位。1874年,日本发兵侵略台湾,是其南扩战略启动的标志。日本南扩实行的是三步走战略:1879年4月,吞并琉球;1895年1月,窃取钓鱼岛;1895年4月,割占台湾。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25日,台湾正式回归,重入中国版图,但琉球和钓鱼列屿则由美国独家占领。1971年,美国背离其所签署的《开罗宣言》和《渡茨坦公告》,将琉球和钓鱼列屿一起片面地交于日本,后又声明交于日本者仅为行政权而非主权,遂留下了后遗症,成为迄今为止争议不断之地,也为此后东亚国家的和平发展增添了变数 [关键词]日本南扩战略 吞并琉球 窃取钓鱼岛 割占台湾 战后处置 [作者简介]戚其章(1925― ),男,山东省威海市人,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中日关系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5;K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0)01-0140-09 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确立以对外侵略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南扩战略置于优先的地位。日本明治政府的南扩战略造成了严重后果,迄今仍有若干遗留问题有待于解决,钓鱼岛问题即其中之一。笔者认为,对于日本明治政府的南扩战略及对其战后的处置,尚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一、“征韩论”之争与日本南扩战略的启动 从历史上看,日本是一个有着海外扩张传统的国家。倡导海外扩张论的鼻祖是丰臣秀吉(1536-1598),曾任太政大臣,后自称太阁。从1592年起,他先后两次大规模派兵进攻朝鲜,连陷京城及平壤,并计划占领北京,请天皇行幸,呈献都城周围百县供天皇御用。丰臣秀吉死后,一直被日本的扩张论者尊崇为旷世英雄,视作自己的榜样和精神支柱,因其“耀曰军威武之辉于异域,永绝邻邦觊觎之念,扬国威,张国权,功莫大焉。是丰太阁雄才伟略所致,流泽后世之民多矣” 此后,丰臣秀吉的海外扩张思想在日本便不断以各种的名目宣扬起来。如江户前期的儒学者和兵法家山鹿素行(1622-1685),一面宣扬丰臣秀吉“征伐朝鲜,其勇敢胆略,冠于古今”,一面认为日本“当天之正道,得地之中枢,正对南面之位”,才称得上“中央之国”,“海外诸蕃皆(隶)属中央之国”。江户中期,学者本居宣长(1730-1801)主张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华夷秩序”,琉球、朝鲜等国皆为日本之藩属,中国则等同“戎狄”,“皆来进贡”,“照理称臣,顺服与我”。江户后期的经世思想家本利多明(1744-1821),主张日本应效仿英国,“本国小”而“属国多”,建成与英国东西并峙的“大日本帝国”。其后继者佐藤信渊(1769-1850)更宣称,日本“为世界各国之根本”,理应“合并世界各国”;先征服中国,世界各国必纷纷来归,“中国既人版图,其他西城、暹罗、印度诸国,……渐慕德畏威,必稽颡匍匐,来为臣仆”。有的日本学者认为,佐藤的主张是名副其实的“大东亚共荣圈思想的先驱” 明治政府成立后,完全承袭了此前海外扩张论者的衣钵,并计划将其付诸实施。当时有两种主张:一是北进,即所谓“征韩论”;一是南扩,即所谓“征台论”。起初,在日本内部,是倾向于“征韩论”的。所谓“征韩论”,就是先派兵征服朝鲜,以其“北连满洲,西连鞑清之地,使之绥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经略进取万国之本”。但是,在何时“征韩”的问题上却发生了意见分歧:一派主张先派使节赴朝,“引彼人我彀中,必将带来开战之机”,是为急征派;一派认为,“维新迄今仅四五年,国基未稳,政理未整”,“未可轻图外事”,是为缓征派。到1873年10月,两派的争论终于激化,最后以急征派的失败而告终。有学者将此归结为征韩派与反征韩派之争,是不确切的。因为双方在“征韩”的原则问题上并无分歧,只是一派急于发动侵朝战争,另一派则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尚未成熟 日本政府在酝酿“征韩”的同时,也在做“征台”的准备。因为此前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1871年(清同治十年)12月,琉球国船民在台湾附近突遇飓风,舍舟登岸,误闯牡丹社被山民所杀,其中12人为台民所救,由福建省官员妥为安置和护送回国;一件是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3月,日本备中州运盐船4人遇风,凫水上岸,进入凤山后山,为当地人所救,由中国官员赏给衣物,送资回国,当时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还致函表示感谢:“蒙贵国官民救护本国难民……同获新生,厚德深仁,有加无已,感佩莫名!”还札令其驻沪领事品川忠道“备礼相酬,略申谢悃”。很难想象,这两件事后来竟成为日本发兵侵略台湾的借口 其实,在“征韩”与“征台”之间,明治天皇睦仁是倾向于后者的。1873年3月,他特派外务卿副岛种臣赴华互换《中日修好条规》,示意谋划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