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蒙古族居住风俗和服饰风俗
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民族风俗,自然蒙古族也不例外。蒙古族作为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成就了今天蒙古族特有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居住风俗
蒙古族特有的典型的居住形式——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种帷幕式的住所,圆形,圆顶,通常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覆盖,蒙语则称“格尔”。蒙古包是由陶脑、窝呢、哈那、毡墙和门组成的。天窗,蒙古语称“陶脑”,位于蒙古包顶中央,它可以排烟、通气、照明、采光。窝呢,即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哈那,即蒙古包的木制骨架。搭包时,各部分连接固定后,除天窗外,其余部分都用围毡覆盖,用马鬃马尾绳拴好拉紧即可。门框为木制,门帘用柳条和马鬃、马尾绳编织。贫苦牧民的蒙古包由4个哈那或6个哈那组成。富裕牧民的蒙古包由6个哈那或8个哈那组成。王公贵族的蒙古包由10个哈那组成,能容纳50—60人。蒙古包的独特造型,具有了计时功能,这是蒙古包与其他任何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蒙古人把蒙古包的天窗制做成日月形,乌尼杆围绕天窗形成光芒四射状。这种独特的造型不仅反映蒙古人对日月的崇拜,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早已认识和掌握了蒙古包的计时功能。早期的蒙古包一般由四个哈那组成,每个哈那可安装14根乌尼,4个哈那共安装56根乌尼,再加门框上安装的4根乌尼,一个蒙古包总共有60根乌尼杆。每个乌尼杆之间形成矿角,围绕天窗的60根乌尼杆形成360角。蒙古包的这种角度分配方法完全与现代钟表相一致。日出到日落,阳光从天窗射人蒙古包内,每天的光线在包内顺时针绕一周,牧民根据太阳光线照射的不同位置,把一昼分为12——14个小时,而且对每小时给予了准确的命名,以便准时安排生产和生活。
蒙古包是适应游牧经济而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建筑。为了逐水草、便畜牧,蒙古包搭盖的地点必须选择距离水草近的地方,其次还要在背风处。夏季要设在高坡通风之处,避免潮湿;冬季要选择山弯洼地和向阳之处,寒气不易袭人。
蒙古包搭拆容易,搬运方便。牧民随季节变化游牧,需要不断地拆包和搭包,而蒙古包的构造却是既简单又科学。搭包拆包通常出自妇女之手,几小时之内便可以完成。蒙古包像个圆锥体,能够比较好地起到防风、防雪、防雨作用。塞外冬季多刮西北风,矮小的包门向南或东南开,这样寒气就不易袭入包内,门外雪也不易堆积。蒙古包是用数根细木棍和毛皮拴结而成,拉开时便成蒙古包墙壁,拆叠起来还能当牛车的车板。羊毛毡虽显粗糙,却能避风雨,御寒暑。因此,包内冬暖夏凉,住起来特别舒适。
包内地上的铺设,因贫富而异。一般牧人多用牛羊皮或一层毛毡子铺垫;富户除铺一二层毡子外,上面再罩花毯。蒙古族有尚西的习俗,因而在蒙古包内的西北面放置装有佛龛、佛像、祭品的佛匣子,北面放置床桌,西南面的“哈那”上悬挂牧人所用的马鞭和其他骑马工具。在牧人眼里,这些东西十分重要,绝不能放在东边。东边一般放置竖柜,东南面则放置炊具。
普通的蒙古包外,往往以柳条或榆树枝围成一个院墙。在墙的附近建圈养家畜的棚子,棚前堆积牛羊粪等燃料。在古时,每户都有勒勒车。勒勒车排列于蒙古包的周围。
虽然蒙古包的构造方法都一样,但在形式、内容等方面仍有所区别。纯游牧牧民的毡包是要随时转移的,因此其构造、形状、大小及包内格局虽然与固定式蒙古包相同,但其支架不必埋入土中固定,院内不必用木栅围起,包内的装潢也比较粗糙。而固定式蒙古包,虽然同样是用毛毡做盖和墙,但与转移式蒙古包相比,其墙基埋入地内,毡包周围用土夯实,院内要用木栅围绕,包内的装潢也较为讲究。
2.蒙古族服饰习俗
蒙古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即右开斜襟、高领、长袖、肥大、镶边,下摆不开叉的长袍。平时多常穿布料衣服,年节或喜庆日,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他们喜欢用对比度强烈的、鲜艳夺目的红、绿、蓝等颜色。无论男女,均喜欢扎鲜艳的腰带,也是上身重要的装饰物。男子通常在腰带两边佩挂蒙古刀,挂火镰和鼻烟壶褡裢。不分男女都爱穿高筒皮靴,牧区喜欢穿香牛皮靴和高腰马靴。农业区平时虽已不穿靴子,但在年节穿靴帮和靴腰上绣有各种花纹图案的、布面大绒靴的习惯保留下来。
蒙古族妇女的传统穿着打扮,虽然各地都穿袍服,但是,过去由于居住地区和从事的生产不同,也就使不同地区的服装式样有了差异。如科尔沁、喀喇沁地区妇女的服装,受满族服装影响较大,多穿宽大直筒到脚面的长袍,两侧开叉,袖口和领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穿着时不扎腰带,脚穿绣花鞋。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一带的妇女们,身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袍子,重红绿浓颜色,穿着时扎腰带,足登皮靴,以适应乘马放牧的生活需要。布里亚特妇女则穿束腰裙式起肩长袍,上身罩紧身坎肩,偏爱蓝、黑、古铜等对比不太强的颜色,显得朴素典雅。当然,作为结婚标志服,穿坎肩的不单是布里亚特妇女,其他地方的妇女也
文档评论(0)